同课异构中的碰撞与反思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闫妍
2012年8月30日,在武汉市寄宿三中报告厅,湖北省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贵州省骨干教师王国亮老师、陕西省教学能手田玲老师,以《囚绿记》为题同课异构,展示语文教学的精彩。
贵州、湖北、陕西,三省的语文教师因为一次培训,借助一节课,相聚到一起。田玲老师甜美热情、从容大方,她围绕着课题中的“绿”,步步深入,个性解读文本。王老师以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文本,围绕主题讨论梳理。胡明道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了精彩的点评,这点评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所有听课教师的感叹、讨论、反思。胡老师身体力行亲自示范,她以情境设置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提出问题;以“我和绿的故事”帮助学生解决绿友的形象,赏析绿友的内在象征意义。特别在最后,胡老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总结提炼学法,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正如窦桂梅老师总结的,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
这次同课异构,不仅以实例的方式,让我们检验了这几天所学的内容,更让大家在几位老师的精彩展示中,收获得了许多启示。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在认真思考:教师该怎样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在课堂上找到什么提升点,这个环节合理吗,这样评价到位吗?…..
这次同课异构,是教师已有经验的展示,更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积累,文学感悟的能力。三位老师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的课文,因此从某种成度来说,课堂水平的高下,首先是文本解读能力的较量。更让许多教师对教材使用的创造性有了进一步思考。
教师预设的基础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放大,学生有些颇具个性化的学习情况是老师难以预料的。因此在实际预设过程中,教师要想多角度预想、多层次考虑学情,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必须有对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平时,我们在教学前的预设,往往喜欢从如何导入,如何安排教学环节,如何拓展延伸,如何体现设计的亮点,作为教学预设的重点,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在学习中,多位专家强调,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首先重视文本的解读。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课时,从六个角度来解读文本,他读出了文本的六个教学点,设计出六种教学课型,预设了六种学习模式,当然也就有收获了六节精彩的课堂。这种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折射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智慧。所以,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教学智慧的修炼提升。
真实的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资源,“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共鸣激起和创造生成的浪花,课堂呈现的是原生态的事实和景观。”不少老师简单的、机械的解读了“生成”,使有的课堂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有的旁逸斜出、无谓争辩,有的陷于一点、纠缠不清。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或许学生活跃了,课堂热闹了,但是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了实质的苍白。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面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次同课异构之后,希望每位语文教师都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同行者,做一个深入文本独特创新的研究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