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中的“水分”与“精华”

(2021-11-17 12:33:48)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冯为民

“水分”与“精华”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需要厘清的问题。照一般的思维定势行事,都认为语文教学要杜绝“水分”,要彰显“精华”,但其实语文教学就是“水分”与“精华”的胶着状态,是相辅相成的,尽显“精华”的课是不现实的,尽是“水分”的课也是极少的,好课与坏课的评价标准主要取决于“水分”与“精华”所占课堂的比例。无论是从教师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一节课都会有“水分”,也都需要“水分”,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华”,也必须要收获“精华”。

语文教学中的“水分”与“精华”

 “水分”本是指含在物体内部的水,后来文章学常用以比喻叙述中不切实、虚夸的成分,一般认为写文章很少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在语文教学中,“水分”主要指多余或不实在的部分,“水分”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会令人不舒服的,但“水分”并不是“糟粕”,没有非剔除不可的必要,完全可以挤一挤,让课堂紧凑起来,有时课堂如果没有“水分”就缺少了灵动,就缺少了真实,就缺少了渐入佳境的畅快感。与之相反,“精华”则是指最精美、最重要、最好的、最优秀、最精粹的部分,虽然用了许多“最”,尽管很难达到,但并不为过,语文教学就是要追求这些“最”。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课的确“水分”太多,“精华”过少,这样的课当然是有待改进的。比如说,语文课上的非语文元素太多,就需要挤一挤“水分”,突出语文元素,语文元素多了“精华”就自然彰显了;有些课教师的干预太多,灌得太多,这也需要挤一挤“水分”,留下教师必须说的、做的,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发现、自主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积淀的“精华”也就会更多了;有些课“活动”的形式很花哨,却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的监控不得力,随意性太强,课堂的“水分”过多就显而易见了,就必须要挤一挤,让“活动”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重要媒介,收获“精华”也就成了必然。

语文教学中没有“水分”的滋润,也就不能体现“精华”的可贵、可喜、可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表达中会时有多余或不实在的部分,有时甚至觉得是无关紧要的,令人不舒服的,但这往往是走近“精华”的必要铺垫,因为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如课前的理想化设计行事,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此情此境随时调整教学设计,让教学情境化,具有现场感。语文教师有时不得不费很大周折来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走上“正轨”,教师的许多“启发诱导”肯定就会显得看似多余,多为一般评课者视为“水分”。其实,如果没有其中的一些废话,没有这些“水分”,课堂有时反而会陷入困境,正因为有“水分”的浸润,才有了柳暗花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的教学效果,收获了正真的“精华”。

再从教学的进程看,教师很希望教学节奏加快,课堂容量极大,师生之间心有灵犀,甚至不点就通,但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越来越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从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其中就必然会出现许多认知上的障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很多甚至是低级问题,这些看起来是“水分”,但对学生而言必须是需要跨过的坎,是需要经过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走过的,是一段重要的认知历程。挤这样的“水分”过程更能彰显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更能使语文教学的过程趋于优化,收获更多的“精华”。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所要讲的和学生所要收获的“精华”内容是极有限的,大概几句话就能讲完,但有时一节课甚至几节课都讲不清、学不懂,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但如果没有过程中的如此多的“水分”,就很难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有收获,就很难形成较强的能力,故而教学中的“水分”固然让教学多走了弯路,但却是学生收获“精华”的重要支撑。语文教学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不断挤去“水分”探寻“精华”的过程。

教学中还有一种情形更为有趣,就是所挤的“水分”本来就是“精华”,挤“水分”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对“精华”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里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一说:《项羽之死》总共只有1千余字,但仍可以让学生压缩成300字左右而没有多大困难,所压缩的文字会文意畅达,故事完整,因为从“史”的角度看,完全可以交代得很清楚,可见被压缩的部分从“史”的视角看可以称得上是“水分”。接下来,如果让学生从自己压缩掉的原因与司马迁偏偏要写的原因角度来鉴赏分析就不能看出,司马迁采用了文学手法,在刻画项羽这个悲剧人物时调动了多样的文学手法,使项羽形象更为丰满,项羽形象不仅是“史学”的,也是“文学”的,可以被我们压缩掉的“水分”部分,恰恰展示了司马迁的艺术才华,是《项羽之死》中的艺术“精华”所在。《史记》的确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从这一例可以看出,教学中的“挤水分”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挤水分”,“挤水分”的过程是必要的,是充满教学艺术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挤水分”过程,教学才产生了特有的艺术张力,过程本身就建构起了“精华”。何况有时看似“水分”的其实就是“精华”,在寻幽揽胜中学生所获得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成长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教学中的“水分”与“精华”是孪生的两极。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出现了真正的无关紧要甚至是有害教学进程的“水分”就一定要认真反思,尽量使多余的“水分”变成必要的“水分”,让看似无关紧要的“水分”变成潜在的“精华”或成为走向收获“精华”的必由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