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支军
为了公开课的完美,公开课就公开课已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维妙维肖的翻版。公开课的好坏已经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学水平。公开课性质的变化也应该为它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公开课成了“演戏”,为了完成校级公开课,基本上是学校教研组全体动员,为一节公开课出谋划策,共同研究教案,上课教师在课堂上精心演练,然后,邀请学校领导到场听取公开课的表演。县级以上的公开课更是全校如临大敌,先是本教研组进行多次演练,多媒体等器材全体动员,即使学校没有的,也会想尽办法从别的学校借来,后是学校领导、教研室专家到场指导,根据指导结果再演练,直到大家都觉得满意时,终于在全县或全市教师面前展示。这种公开课因为刻意追求漂亮完美而失去了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真实,失去了可学性。因为这种公开课甚至连执教者平常也不这么上。
为什么有人如此热衷于上公开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评优、晋级都与公开课挂钩,没有公开课,你将失去机会。
优质课应是促进教师能力全面提高、探索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不应成为评职称、评优秀、评先进等荣誉的硬性条件之一。纵观现今的优质课评比,其评价功能越来越弱,功利性却越来越强。许多教师为了一课成名而优而仕,不惜花大量的财力、物力,请专业人士制作多媒体课件,请专家帮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再反复进行排练。这样的课早已不能代表参赛者个人的水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失去了评价该教师能力的真实性。说起公开课,人们都有一个同感——假。现在的公开课,无异于演戏,所有的镜头都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剪辑的。在演的过程中,导演亲自指导,演员不厌其烦地练。通过一系列优化组合之后,最后呈现给观众的,理所当然是上品。
这种课看多了,就和电视看多了差不多,给人的只是一种娱乐功能,那些情节全都是假的,演员的密切配合,仅说明演技不错罢了。
其实,人的诚信在这些细节就受到了严峻挑战。这是在教学生弄虚作假,对教育而言有百弊而无一利。教师的这些做法必定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痕迹,在适合的土壤里会生根发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些课没有几分真实的成分,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该怎样回答以及由哪个学生来回答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完全是掩人耳目,其实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来回答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从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结构严谨,任何一个环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纳闷:这种公开课我将学习些什么?一位教研员说,听了几百节公开课了,有一种怪现象,公开课学生都不调皮。总觉得课堂上少了顽皮,孩子就不像孩子,到像是被优秀老师牵着的一个猴。公开课,应该追求真实、自然,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人求真”。
当然,公开课的弄虚作假未必是我们的主观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对教学个性排斥的因素。
公开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多年从事教学研究的卢文祥认为:公开课就应该这样回复其本来面目。他说:“公开课虽说是示范课,但我们对它的定位还应放在‘课’而非‘公开’上,毕竟我们的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公开课不能只在‘公开’上做文章,还应在‘课’上多下工夫,老师的心思要多花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而非一次次的‘演练’上。”卢文祥表示:“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回归到真实、自然的日常教学上去,应从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出发,如实地反映教学情况和师生水平,这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和观摩者都能学到可看、可学、可用的东西。”
而一直在关注“课改”进程的于海波指出:“公开课应与常态课拉近距离,一方面它要避免失真、作秀、形式主义,上得平实,注重实效;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对待常态课应像对待公开课一样精心,让常态课多向公开课看齐,力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保持公开课精益求精的特色。这样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学生不管在平时还是在公开课上,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不正是我们的公开课、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吗?”
公开课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为了保证常态听课,限时让参赛教师准备,考察教师真实的水平、认真程度以及不足之处。另外组织学生评课。随机抽取出8~9名好、中、学困生参与评课,目的是帮助授课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要求。
我认为,公开课不应“优”在老师,而应“优”在学生,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正如一位校领导说的,不要显示你的能干,而要让你的学生显示你的能干。我想听到这样的一堂课:年轻的教师,会带领着学生们展开活泼的讨论,描绘出一幅幅幻想图,抓住风筝的那根线,在新时代的知识海洋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展示时代的特征,体现出青年人的风采。老教师,会领着学生们对问题提出精辟的议论,做出深思熟虑的答案,学习老教师的精美的文笔,出口成章的话语和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丰富的知识。女教师有女教师的细腻;男教师有男教师的豪爽。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论坛,做学生思想大海的推波助澜者,适时巧妙的在学生心灵的海洋上掀起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浪花,同时教师也在这海洋中沐浴着……
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努努力,看能不能试着上好一堂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我们呼唤充满个性化色彩的语文课堂早日到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