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对学生开展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师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本文在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望和喜爱是其主动学习的驱动力量。只要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就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愿意去主动探索问题,学习新知识,教师要注重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了解事物,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先对老舍先生创作本文的背景进行介绍,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过程中,必然会对老舍先生的生活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会自主对老舍先生的生活背景进行探究。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环境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差的,教师要为其进行自我探究和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美好的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主动参与进来。可以通过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对知识进行评价;学生自主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学生在面对语文学习时,不再是毫无头绪,而是对学习充满信心,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依据本班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其理解和看法进行点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空间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其创造宽广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或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更为广阔。课堂中,如果学生已经能够依据教师的问题快速找到答案,这说明学生对课堂内容已经有了较为好的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有较好的了解,能够从新的视角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
新课程下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一而足,不少已于传统语文教学中早有所及。但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习惯应在继承传统好习惯的基础上,有新的重点与实践方式。综合来讲,须养成并突出以下几种:
(一)常阅、善读“课外书”的习惯。
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普遍,知识凸现综合性特点。且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囿于课本,仅着眼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吃透几篇重点课文,几个重点段落,应付考试为目的。须知一洼之水难育英才。一则,语文教材内容因课时所限,涉及面再多,文例再典型,也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二则,语文既是国语文化,又是基础性学科,课文只是社会生活、语言文化的沧海一粟,只是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范例而已,大量的语文阅读素材存在于课堂之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而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时时从典藏古籍、当代文化、时事新闻、网络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品味阅读,丰富语文素养。
(二)勤查、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查工具书,几乎人人都会,人人知其重要。但事实是,极大部分学生并非形成习惯。笔者对任教班级作过一个小调查,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真正自觉并习惯地使用工具书的人并不多,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5%多。不少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或者只是在课后的语文作业中,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而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疑难字、词、知识点等,大多是一掠而过,并不深究。众知,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是大语文教学观,强调开展“生活阅读”。大量的阅读素材来源于课外,很多是为学生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不仅使查阅工具书提供可能,更成为必要。高一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生活阅历、词汇量有限,尤其是结合语境理解词的能力不强,如不借助于工具书,不解决阅读材料中的疑难,也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好课外阅读。再者,学生对阅读对象一知半解的结果,是既不能正确地获得知识收益,也体味不到阅读的乐趣,易对阅读教学形成反作用。因而要让勤查、善用工具书成为习惯,才能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实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诚然,要让勤查、善用工具书成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便可见效。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要有培养计划,从课内到课外,作好指导,提出要求,并有检查与督促,使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自觉。而一旦养成了习惯,必然会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各种阅读的开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动笔批注的阅读习惯
俗语云:“不动笔墨不看书。”强调阅读时动笔批注的重要性。然对高中生来说,这一点尚不尽人意。本人对任教班级作过观察,能在阅读时写上自己批注的只占少数,至多划上几条横线、划上几个圈。所以,当我问起他们“是否喜欢读书?”时,几乎众口一词“喜欢”,但当我问起他们“哪些书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等等问题时,又大多茫然无知。其原因固有其阅读材料本身,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但也不乏学生的阅读习惯使然,走马观花,只阅其表,不思其里,“走过场”式的阅读习惯不在少数。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批注,看似形式,其实它体现了读者阅读作品过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联系读者自身或社会现实,不会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也不会留下具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批注”。学生经常关注的只是文章表面的趣味性,或纯知识性文字;注重的是“表面热闹”,而非“内在门道”。如此,印象不深,收获了了也就在所难免。
(四)反思感悟的阅读习惯
古人谓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又以“心到最急”。的确,读与思共,思随读行,只有引起思索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没有思考的阅读,知识不能内化,阅读徒具形式,正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新课程,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总的三维目标,要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其对事物的辨识能力,有必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反思感悟这一环。反思感悟是对阅读过程、阅读结果的自我评析,是对材料主旨与自身观念的再认识,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塑;也是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其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的重要举措。且在反思感悟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联想、分析、辨别、求证、小结,感悟得失,整个过程彰现自主性,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独立的阅读实践、认识事物的能力。回顾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不够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求证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而且仍有部分教师,把用“参考答案”,来解决材料“既定的问题”,当作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完美终结。忽视学生对阅读材料,阅读过程,阅读结果及联系自身的自主性反思感悟、深化提高。这既掩盖了阅读材料的示范性性质,也使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得不到提高,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不到进一步培养,有悖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概言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丰富多彩,因人而异的。然从新课改的目标,适应新时代的阅读、生活需要来说,上述几种是应该必备,并予以改进突出的基本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