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说文写作中的辩证思维训练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蒋念祖
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以下简称《思》,p592)而辩证思维、思维训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思》,p582)目前,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较差,缺少理论思维、主要是辩证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高一、二年级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逐渐增强。(《思》,p137)他们的生活面更为广阔,学习的内容更为系统,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为进行辩证思维训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要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高一尚未开设这门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设讲座、课外阅读等途径,并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开展辩证思维训练。辩证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这同时也将涉及抽象思维训练。
议论文写作有两类题型: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类作文的主要构成是对论点的分析、论证。论点都可以归结为某个判断,判断又是由概念构成的。思维训练从概念的分析入手,发展为对判断的分析,最后对材料作文的材料作分析。思维训练分为八个阶段。
一、教给学生五种基本的分析方法
1.明确概念的方法。明确概念就是将概念所指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因此我们把它也看成一种分析方法。明确概念,首先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借助于下定义、分类等逻辑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借助于具体化和抽象化的方法。具体化,就是将要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现实联系起来。比如“谈谦虚”中,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谦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抽象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归入某一范畴。(《思》,p.17)比如“谈理想”中,可将“理想”归入“理想观念”的范畴。具体化和抽象化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借此我们将要明确的概念与客观现实和较高层次的理论联系起来,为展开议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以上分析的哲学基础,是事物间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思想的人,对同一概念的理想都有差异,分析这种差异,也是明确概念的重要方法。
2.因果分析法。因果联系是事物间的最重要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果分析,“就是在研究对象的先行情况中,把作为它的原因的现象与其他非原因的现象区别开来;或者是在研究对象的后行情况中,把作为它结果的现象和其他现象区别中来”。(张巨青主编:《科学逻辑》p.67)可见因果分析包括原因分析和结果分析。比如“谈勤奋”中,我们既可分析导致“勤奋”的原因,也可分析“勤奋”产生的结果。
3.发展分析。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对概念作发展分析,这里是指回顾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如“谈实事求是”中,我们可将它具体化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我们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与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发扬光大的过程。这样就能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4.比较的方法。比较是确实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一般可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发展过程等方面着手。可见比较是建立在以上三种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比较中,应当强调的是,在越不相同的事物中探求相同点,或在越相同的事物中探求不同点,越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比如“自大”和“自卑”,现象上似乎截然不同,但思想本质是一致的。而“自大”和“自信”,现象上有相同之处,但是本质却截然不同。
5.矛盾分析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矛盾分析法。比如“谈理想”,可联系“现实”作分析:一方面理想决不等于现实;一方面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想产生于现实,理想经过努力可以变为现实。
下面说明一下以上训练的根据和目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反映了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支撑点,可以从总体上指示我们认识事物之间联系时思维的方向。(彭漪涟:《辩证逻辑述要》p101—p109)分析中,我们应当要求学生尽量可能打开思路,但决不能毫无根据地乱想,应当在“集中”的指导下“发散”,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对这个概念就有了较丰富的、具体的认识,形成了“具体概念”,为进一步正理地展开论述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分析进一步深入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展开。(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中具有更具体的指导作用。比如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探求事物产生的多种原因以及原因的原因;在各种原因中,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尤其要分清内因和外因,了解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不同意义;了解原因和结果间的矛盾、转化等等。比如“谈惰性”中,首先可分析惰性产生的多种原因:环境的影影,意志的薄弱,缺少远大理想等等,其次分析出其中的主要原因,由此得出结论:树立远大理想,就可能产生坚强的意志,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能克服惰性,奋发向上。
三、运用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引导分析进一步深入
我们国家编写的这方面的教科书,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分析中有着更为具体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曾向学生介绍了有关认识、意志、情觉等方面的心理学常识。关于情感,我们说明了它的两极性、意义、产生原因和个性品质,要求学生结合亲身体会,分析各种具体的情感如喜、怒、哀、乐、忧愁、紧张等。有的同学在“论紧张”中着重分析了紧张的结果(利和弊):一方面,在处于紧张状态时,人们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如李广,一箭穿石;一方面过度紧张往往影响人的思维能力,如考试时的怯场;长时间的紧张可能使人精神疲惫。因此必须通过提高认识、培养坚强的意志来控制、消除过分紧张的情绪。
四、明确分析目的训练
以上几个阶段的训练,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打开思路,简言之曰“放”。但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各种分析方法以后,就有必要“收”一下。“收”的方法就是明确分析目的。分析的目的主要取决于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对某些概念作分析。比如在“谈刻苦学习”中,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某同学初中毕业后未升入高中,在家待业;某同学往往依靠考试前“打突击”,但成绩还可以;某同学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往下掉……等等。事实说明,明确分析目的,可以有助于分析的深入。
五、防止议论片面性、绝对化的训练
训练中明确了分析目的,其实也就形成了论点。受既定论点的影响,议论就可能产生片面性、绝对化。但是在第一阶段,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具体概念”,这一阶段的训练就是要强化学生对“具体概念”的认识,进行辩证思维,避免议论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比如“谈失败”中,对“失败”应当形成这样的认识:有进步力量或反动力量的失败,有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导致的失败,失败者的处境、思想、状况等各不相同,因此失败既可能成“成功之母”,也可能是更大失败的预兆。
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分析
对一个概念,我们总是将它和其他概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因此对两个概念作分析,当是有基础的。不同的是,对两个概念作分析,范围明确了,侧重采用哪种分析方法,一般说来也就明确了。比如“向前看和向钱看”,应侧重采用比较法,“无私和无畏”应侧重采用因果分析法。至于两个以上的概念,一般要将它们分为若干“对”,一一加以分析,这里就不举例了。
在概念前面或后面加上标志议论文体裁的字样,就构成一种明确论述范围的作文题。以上训练,也是这类作文的写作训练。
七、对判断的分析
议论文的论点,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判断。对作为论点的判断,学生往往单纯考虑对它的证明,于是导致议论的片面性、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对作为议论点的判断的分析。对判断的分析,当以对概念的分析为基础。比如“开卷有益”,肯定了“开卷”和“有益”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首先不应急于对此进行论证,而应当对“开卷”和“有益”作一番分析。比如“开卷”应当分清是开什么“卷”,什么人“开卷”,怎样“开卷”等等。这样我们就不至于简单地肯定“开卷有益”,甚至可以由此推出“开卷未必有益”。事实上,对作为论点的判断作分析时,我们都可以联系与它相反的判断(负判断)在对立面的比较中,引导分析向纵深发展,这就是辩证矛盾判断的具体运用。我们曾用这种方法对许多成语、格言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都有帮助。
以上训练,也是对明确提出论点的作文的训练。
八、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概括
材料作文,就是要求学生首先对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形成论点,然后再对论点进行分析、证明。所谓具体材料,这是指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如果只涉及个别的简单的事实,我们称之为简单材料,如果涉及的事实比较复杂,我们称之为复杂材料。我们的训练从简单材料的分析、概括入手。概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要考虑到概括的两种基本类型:1、对事物性质的概括;2、对事物之间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概括。二要考虑到概括的不同层次。三要考虑到联系所提供的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比如对“中国女排艰苦奋战,获得世界冠军”这一材料,着眼于前一句话,我们可作如下概括:中国体育健儿具有顽强拼搏精神;中国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等等。判断中作为主项与谓项的概念,可能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上位概念”,因此我们可能作出许多不同层次的概括。着眼于两句话之间的联系,我们也可以作出不同层次的概括:中国人的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顽强的意志是取得成功的根本等等。如果联系其他材料,那么思维活动的余地就更大了。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联系。一是作因果分析。比如对上述材料,我们可作如下分析:女排取胜,除临场苦战外,还有他原因吗?据此,我们至少可以作如下概括: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平时训练极为重要;严师出高徒;无名英雄可贵等等。二是作比较。比如对“杭州‘二熊’是高干子弟,为非作歹,最后被处以极刑”这一材料,就材料本身,我们可作如下概括:干部子女教育问题应予重视;法网恢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时我们就可以从两个方面作比较:一是和所概括的论点基本一致的材料类比或对比,往往可以突出原论点,丰富论述的层次;二是和所概括的论点完全相悖的材料,比如“许多高干子女成为国家栋梁”,这样就逼得我们深入思考,得出比较深刻的结论:“安乐中未必死,忧患中未必生”;“路,在自己脚下”等等。复杂的材料,往往是由简单材料组合而成,我们可通过“横向分析”,把它分为几个方面;或者通过“纵向分析”,把它分为几个阶段。比如有一则材料,说的是安徽省芜湖公交公司汽车售票员,指责一些歹徒的不轨行为,被歹徒刺伤致死;车上围观者竟无一人敢于申张正义。事后,陆忠受到表彰,歹徒落入法网,围观者或遭谴责,或受处理。对此如果作“横向分析”,可分为陆忠、歹徒,围观者三方面;如果“纵向分析”,可分为“当时的情景、以后的结果两个阶段。经过分析,复杂材料就成了简单材料。材料作文中,有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一般应先采用比较的方法,然后再行概括。上面已经提到过了。
在训练中,在强调尽可能打开思路,形成较多论点的同时,还应强调要使提炼的论点具有科学性、避免“片面概括”之弊。提供的材料与客观现实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要知道材料是否具有普遍性,就必须联系客观现实,做到“胸有全局、胸中有数”。提供的材料有时未必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对此我们更要以正确理论,尤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加以分析。比如有人说现在的青年人缺少对革命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事实上生活中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仍大有人在,他们是新时期青年的主流、中坚。不少青年似乎对政治缺乏热情,有时是由于政治工作的方法还存在问题。由此可见,提炼论点时,同样需要“抓好两头”:一头是正确理论,一头是客观现实。这是思维训练中贯彻始终的原则。
以上介绍了在议论文写作中进行辩证思维训练的全过程。其中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间多种矛盾关系的分析和综合,形成“具体概念”,初步掌握辩主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解决议论文写作中思路闭塞和议论绝对化等问题。显而易见,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的过程。因此,辩证思维训练,是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写作教学的“三结合”。当然训练过程本身尚不完善,亟待各位学长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