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拓面,精彩纷呈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孙华伟
-----寻找文本切入点的方法举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匠心独运地精选每篇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巧妙地直奔教学重点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般事半功倍的作用。只要这个切入点选得准、选得巧,一定会在学生中激起千层浪,马上激活学生思维,学习过程也会变得流畅,课堂效率更会大大提高。那么,如何去寻找这个切入点呢?笔者试着从文章的结构、语言和内容等方面总结了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一、从结构方面寻找切入点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利用文章的结构来寻找切入点,也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意图了。
文题被称为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对文章内容起着高度凝练概括的作用,从它入手,可体察其中深蕴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窥一斑而得全豹”。如笔者在讲解《伟大的悲剧》时,深感课文很长,难度较大,所以从题目入手,提问:“‘悲剧’是指什么?”学生分别从死亡、失败、为他人作证等方面来回答。通过“悲剧”一词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问:“既然是‘悲剧’,为什么又是‘伟大’的呢?‘伟大’体现在哪里?”这一问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赏析文章细节、语句,真切感悟斯科特等人的伟大精神。
写记叙文时,常常是把结果提到前面来,然后再娓娓叙述前因后果。这样往往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也可采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文章的结尾往往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可能是总结性的点明主旨的语句,又或许是一些发人深思的话语。抓住这些语句,就等于牢牢扼住了文章的咽喉。如《羚羊木雕》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可是,这能怪我吗?”有位老师上这篇课文时,就以这句话作为文本的切入点,提问:“‘这’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怪我?”这一问,牵扯出了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这场冲突涉及到哪些人物?有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整件事处理好了吗?究竟该怪谁呢?”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有些文章结构很明确,前后两部分,中间有过渡段落相连。两部分有的是某个人或某件事的两个方面,有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中间开花的方式,寻找过渡段落,然后向两头迈进。如笔者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就请同学先找出这篇文章中的过渡句——“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然后问:“‘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是指什么?它是怎样的?‘恐怖的地方’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罗布泊的变化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二、从语言方面寻找切入点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对于写文章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画家用色彩线条,音乐家用印象旋律,而写作者使用的主要是语言。语言欲达到“艺术”的高妙境界,绝非漫不经心或随心所欲所能办到,必须苦心孤诣地去追求、选择,因此可以从语言上来寻找切入点。
关键词,顾名思义是一篇文章中比较重要的词语,可能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我们在品味作者用词准确、巧妙的同时,也可以把它们作为文本教学中的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一派精彩的世界,这样可谓“一箭双雕”。如《孔乙己》中有两个关键的动词“排”“摸”,由这两个动词可看出孔乙己的不同的境遇,可以前后对照着来阅读。
一篇文章往往有关键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可以挑出来先睹为快。笔者在上《孔乙己》时,先由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入手。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是孔乙己出场前,作者对他的介绍。看似淡淡的几笔,其实透露了孔乙己的好多信息:身份特殊,读过书;生活不修边幅,穷困潦倒;年纪比较大了;时常被人打;爱卖弄学问等等。这里的一些信息,有些是可以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是猜测,所以有待于进一步去阅读文本,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孔乙己为什么会那样的?孔乙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巧妙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鲜明生动,是一些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就不得不注意到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的句子,有时也可以把对修辞的赏析作为解析文章的切入点。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三拳打死镇关西那一情节。这一情节不但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而且从语言欣赏的角度讲,用比喻的修辞从不同的角度写出那狠狠的三拳,堪称经典。在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看这一部分,品味其比喻的妙处,并明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除了要使行文更生动形象外,还要突出痛打恶人的那种酣畅淋漓。由此就设置了一个疑问:“鲁提辖为什么要这么恨镇关西呢?”自然地转入到了前文“金翠莲父女受欺压”这一情节中。
三、从内容方面寻找切入点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还可以从文本的内容上来切入。这一方法在小说中尤其适用,可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方面来探讨一下。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笔者从人物的角度提问:“文中对于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对同一个人的称呼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样让学生能在长达三千多字的小说中理出头绪,明白由于于勒的境遇发生变化才带来了这些称呼上的变化,使得思路明晰。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变色龙》中,围绕狗咬人事件,奥楚蔑洛夫多次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狗的主人的身份不确定。因此可以把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与狗的主人的变化对照起来,列一张板书,在感受他反复无常的同时去探究深层的原因。
《变色龙》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样为我们展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派萧条的景象,人们生活痛苦不堪的现状,为人物出场做好了铺垫,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法,如对比法、设疑法、背景切入法等,所谓的“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语文教师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