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小说阅读课的姿态

(2021-10-16 11:10:32)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语文

分类: 教学研究

很简单的道理:小说阅读课应采取怎样的姿态取决于我们阅读小说要采取怎样的姿态;小说阅读的姿态取决于小说这种文体,本质上说阅读思维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阅读应有不同的姿态与之适应。小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我们把文体首先分为文学作品和实用文。小说隶属于文学作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体特质怎样决定了阅读姿态呢?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效(包括阅读需求或阅读期待)决定了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姿态。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读”决定“我们怎样读”。

关于小说阅读课的姿态

为什么读小说?这与读“电冰箱说明书”的实用性不同,我们读小说的目的或需求或期待是“闲暇和审美,休闲、怡情养性和启迪心智”的社会功效,这就决定了我们读小说是抱着一种“审美”的姿态来读的,谋求一种审美的愉悦。细化一下说,“审美”就包括“鉴赏”“解读”两种阅读的姿态。在这里我引用下李海林老师对这两种阅读姿态的课用解读:

【所谓“鉴赏”,即解决“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教学内容是“你喜欢文本的什么地方”“文本的这个地方给你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这个地方为什么给你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所谓“解读”,即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课文说了什么”“作者对他说的东西是什么态度”“你对课文说的东西有什么看法”“你对作者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由此,我们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就应该以“审美”的姿态,从“鉴赏”和“解读”入手。以上的阐释同时明确的说明了“审美”是极具个性化的阅读姿态。个性化的阅读必然是有差异性的阅读,课堂上必然是复杂的阅读呈现。那么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小说阅读教学姿态呢?

首先要问“教学生学习这篇小说”还是“教给学生学会读小说”?我们是“让学生知道小说的阐释结论”还是“让学生掌握读小说的方法”?就从王荣生教授所定分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来看。我浮浅的理解认为:应该站在“教授阅读方法”的立场。因为无论属于哪个属性的小说作品,都应该有指向“小说阅读的方法问题”的内容——“定篇”全方位的教授讲解,包括阐释结论、写作章法和阅读方法等等;“例文”“样本”主要是阅读方法;“用件”阅读方法及迁移运用。为什么如此?

“定篇”就是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了的有明确定论的名篇,解读它的全部就是教学内容,小说的定篇的内容就是它的全部。关于其他,与其教授结论的阐释,不如教给阅读的姿态或方法。就我浮浅的理解,一个理由是小说反映的是社会是人生。社会人生的复杂性决定了小说自身的复杂性,我们经常能从中读出的是存在的荒谬,荒谬的存在,矛盾的合理,合理的矛盾,是人的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困境,引起的是对这种困境的认识和反思。因此我们对于小说的审美解读往往是极具个性的,极大的差异,纷繁复杂,有的甚至相互抵触,没有定论(学术界都在争论的问题,为什么不许学生争论,而要整齐划一呢?)。其实这是我们阅读小说的常态。既有同,更有异。只站在结论阐释的角度,我们经过教学力争达到“趋同”但是“存异”的境界。要实现这种境界,我们的小说教学就不能只站在结论阐释的立场,而要学生真正“走过”得到自己结论的“路程”,从而自由对话,自然体悟,自发阐释,自得结论。这个就是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教的不是结论,而是通过得到结论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这是我们采取小说阅读教学姿态的根本依据。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小说阅读教学的姿态:根据小说的文体属性,采用审美的姿态,从鉴赏和解读入手,与文本自由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共同交流,趋同存异。这还是太抽象,结合一下具体的课例加以阐释。

《范进中举》教学简案

一、读小说,畅谈感受。

(学生自由谈,交流初读感受,把握学情程度)

二、遵思路,反观小说。

1、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感受的呢?你都关注了小说中哪些地方呢?画出来,进一步细化一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提取出对比、追问的阅读姿态,互相启迪,把握文意。适当板书。

3、明确所关注的就是细节,通过细节我们可以把握文本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明姿态,归纳主题。

关注细节(解读、鉴赏,对比、追问)——概括内容——归纳主题或感悟(自由述写)。

附:学生的阅读感悟

尹佳悦:从胡、张、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写出了一种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从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动作与话语中,读出了范进对功名的痴迷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他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代表。作者安排胡打了范进一巴掌,这一巴掌打得好。我想作者也是想用这一巴掌打醒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让他们不再如此的麻木,比如对功名的痴迷,对权力的渴望。而张便是以后的范进了,虚伪狡诈,这便是中举之后读书人的真实写照罢了。本文看似可笑之至,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抨击与讽刺,是科举迫害了知识分子,使读书人的思想变得压抑、扭曲、疯狂。作者也想以此来呼吁更多的人一起来打破这个禁锢人们思想的牢笼,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

其实,这种科举制度在现在依然存在,只是手段更加的高明了,也可以说是科举的升级版。这个世界上,又竖着多少理想信仰被扼杀的墓碑呢?

李雪梅:从细节的描写当中,人物刻画中,我感受到范进不仅仅指的是范进,指的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范进疯了,是真的疯了。疯了的还有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整个的一群人。

“疯”,我认为是那是的读书人的压抑,被突然释放的结果,是对那种社会风气的批判与否定,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堕落。人没有自我,只是些追名逐利的人,刻画的胡屠户就是势利眼的代表。张老爷的出台,可能就是范进以后的写照,而他们可能是众多的读书人的写照。范进中举而疯,是对读书人的极大讽刺。作者用很多的对比来体现当时人们的麻木和堕落。他们的生活可笑,可怜,可悲。

蔡正鑫:制度没有错,科举制度的存在不是一个错误,错的是人。千年以前,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于广大读书人是一个福音,因为它在那个时代就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窗口。只不过经过千年的时光摧残,这个制度千疮百孔,腐败不堪。错的是利用它的那些“老爷们”,当年是利用它挑选出人才——真正的人才。而后来的它只是为了选奴才。当一个制度的存在到达这种程度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应该被一种新的制度所取代。吴敬梓很敏感的嗅到了这种气息,尽管他不知道科举制度会被什么制度所取代,但他知道那应该是一种更好的,更平等的制度。他明白自己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科举制度的腐烂,改变不了同他一样的读书人的命运。但他想要告诉天下的读书人,打醒天下的读书人,于是就有了这部《儒林外史》。几十年的落地与赶考间的轮回让他看清了这个制度的终点,并没有那么美好,他们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失去的更多。在一个疯狂的时代中,“正常人”就是最大的疯子。时代阉割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的思想,将人的一生局限在了一条路上,一条注定不会有太多人成功的路上。后来的人只会看到中举的老爷的富贵荣华,不会看到最底层的读书人的挣扎——他们沉默的倒下,又沉默的爬起。范进代表着那个时代大多数底层读书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穷困潦倒,受人白眼,麻木、软弱、迂腐不堪,面对一切的苦难与压抑,都只是默默的承受,就像阿Q一样。他们选择——也只能选择一条道走到黑。幸运的是,他中举了;不幸的是,他中举了。这条道从开始就是错的,哪怕找到了所谓的终点。张乡绅就象征着这条路的终点,他虚伪做作,势利小人,他或许曾经有过信仰,但是时代改变了他的模样。

这一切仅属于那个时代吗?我想不是。

现在就真的那么美好吗?我想不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