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找准合适的起点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春文
任何课堂都有自己的“起点”,而教师通常找寻“起点”所使用的策略,一是从教材中找,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二是从自身的经验储备中找,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但这两种策略都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况。唯有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恰当的课堂教学的起点。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样的“起点”呢?
一、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
我们来看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朱兴祥老师执教的《逍遥游》。基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朱老师事先有一份学案设计,学案除了给予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的质疑,以及记录学生初读文章后的感想。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在预习的时候教师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独立地完成了第一稿的翻译。接着进行了小组的讨论,又在小组内把翻译进行了交流。但是第二稿还没有完成,因为小组内还存在着小组无法完成的翻译和争论比较激烈的句子。因此教师将这节课的起点定为师生重点来解决这些翻译上的疑异点。
课前教师组织小组内有问题的这些同学把有疑点的句子画出来,学生先自己讨论共同解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拿起铅笔把第二稿给补充完整,学生动笔补充翻译(约两分钟)。翻译好后,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读一读自己的翻译。为了进一步完善翻译,教师出示翻译的三个要求——“信”“达”“雅”,引导学生用红颜色的笔在翻译上润色一下,让自己的翻译更自然更流畅。
课堂的起点在哪里?如何正确定位呢?首先必须基于学情,基于文体特点来取舍适宜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元初体验就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二、关注学生内在心理困惑,科学地诱导和生成问题
我们再看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赵小丽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教师事先布置导学案并进行整理,以学生导学案中的问题来统领整堂课——
1.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
2.为什么作者本来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
3.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
4.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者陪伴,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5.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来自学生,反映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困惑,是基于学情的。但遗憾的是这些问题似乎都只涉及作者情感的一面,大多是在高兴与忧伤之间徘徊,重复的问题较多,涉及其他性质的问题几乎没有,用这样的问题来统领课堂,45分钟就少了一个由浅到深的推进过程。其实教师看到学生导学案上的问题,还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理出一个问题的脉络,根据这个脉络有序推进课堂不失为上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不再一一例举。这里要指出的是,借助导学案确实可以定位教学的起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千万不要异化了导学案的功能,将课堂蜕变成校对导学案答案,这样的课堂势必会因少了动态的生成而变味。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就会走入模式化的“死胡同”。
三、善于挑起新旧认知冲突,机智灵动重定课堂起点
课堂是灵动的,其中不乏变数。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的谷雪雅老师在接触学生后才发现,自己要执教的《桃花源记》,所抽到的班级学生先前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课堂的起点如何定位呢?谷老师先让学生试背《桃花源记》,并提问:“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教师试着临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重新寻找新的教学起点。幸好,谷老师借助资料的链接,在品读语言中引领学生逐渐步入“桃源深处”,期间不乏精彩。在与学生对话后直奔当时社会现状: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接着,各老师抛出了问题: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教师就这样把学生再次带入了桃源。
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当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距离空间太大,容易影响教学的进程,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距离空间过小,学生缺少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教学活动机会,不利于教学素养的全面提高。适宜的距离空间是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所必需的。因此,找准一个合适的起点,其实已经定下了课堂成功推进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