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要有真实的过程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卓立子
叶圣陶曾强烈批判应试教学:“搜集前年高考的语文试题,看出了什么题目,用来揣摩这一回可能出什么样的题目;他们还搜集些前年得分较多的试卷,来揣摩该怎样写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去年高考的语文试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现实中确有人这么做,这种做法固然不好,但研究研究答题规律,根据答题规律找寻答题时解题的真实过程对考生而言却是必要的。诗歌鉴赏答题要是一个真实的赏析过程。真实的赏析过程应该是思维力作用于文本作者思考力的过程。
看2014年湖北卷问题一及其参考答案。
早发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百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题目可列为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参考答案的表述可以看出立足于语句分析的过程。但其表述并不能看出鉴赏时的具体真实的思维力,如果备考时真有人像叶老所说,进行如此参考答案的生搬硬套,问题就很大了。如参考答案所示,一句句分析,并指出写出了“早发”之“早”,这是不能体现对诗歌应有的真实赏析过程的。
1、诗歌语言的赏析过程要是一个在整体关照基础上的鉴赏过程。
诗歌作为凝练的文字,句句连接形成整体来表情达意。如果割裂式赏析必然使诗歌的整体美感尽失。本诗景、情、事相连,应该整体上归类赏析。
(1)体现时间之早的语句如下:宿酒初醒,灯残,鸡唱,微有路等等;(2)通过环境的寂静来体现“早发”之“早”:鸡唱以动衬静,“浊河连底冻无声”直接渲染早晨之寂静。(3)通过路上行人的稀少来写“早发”之“早”:“独向长空背雁行”一个“独”字既渲染心情也写出情形。
诗歌是一个整体,诗歌讲究渲染、烘托,诗歌讲究意象的叠加、组合,诗歌绝不可割裂式分析,作为整体鉴赏是对诗歌语言组合规律的遵循,是对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关注,这是诗歌语言赏析、内容赏析中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2、诗歌语言的赏析过程也要是一个关注表达形式的过程。
诗歌作文艺术的文字,其表达技巧、表达形式需要强加关注。仅仅给出某内容表达了某内涵,而没有如何表达的分析,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也是不利于备考的。
本诗语言、语句表达“早发”之“早”,其表达技巧上有其独特之处,如以上的分析,表达技巧有时间之早的环境渲染,有早晨之景的具体衬托和反衬等,这种表达技巧上的妙处确值得咀嚼一番。
3、诗歌语言的鉴赏过程还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诗歌内蕴丰厚,其必然是由内容的形式表达内在的深蕴的过程,鉴赏时务必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本诗“早发之早”的鉴赏也许可以由以上两个赏析过程拓展到诗人透过早发之早要透露什么的赏析,这种做法在这里仅为建议,也许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