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圣陶谈“想像”与“语感”

(2021-09-28 13:43:22)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一、驱遣想像

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这就是文艺。文字创造出来以后,人就用它把所见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下来。

叶圣陶谈“想像”与“语感”

文字是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作者把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地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而读者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又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的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在想像中睁开眼睛来,看着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景象。给“孤烟”加上个“直”,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并不是说只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的衬托在“长河”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像这样驱遣着想像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听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如果不曾到过北方,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像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这不过是一个例子。

读高尔基的《海燕》,得在想像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大海上,得意洋洋的飞掠着”。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仿佛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天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暴风雨有什么可怕呢?迎上前去吧!叫暴风雨快些来吧!让格外清明的天地快些出现吧!”这样的心情自然萌生出来了。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于是禁不住激昂的叫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我们的目的。

二、训练语感

要说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与它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镇鞥表达他的旨趣。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作者的努力自然是从旨趣到符号,而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来传为美谈,因而很有效法他的。其实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来就有问题。至于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读得到多大益处。囫囵吞东西,哪能辨出真伪来?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做“语感”。

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理,“赤”不单解作红色,“夜”不单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单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单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味,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而有的会觉得:疲倦了就疲倦了,为什么要加上健康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区别吗?另外的却不然,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溶了那样的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快,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世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灵契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