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活动的有效性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佳杰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在新课标中,高中语文课的语文活动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本人也是长期将语文活动当作常规动作,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
语文活动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是围绕着学生对于规范汉语的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常见的语文活动主要包括:课前演讲(主要锻炼听说能力);诗文诵读大赛(主要锻炼听说能力);作文互评互批(主要锻炼读写能力);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主要锻炼读写能力);话剧及类似舞台剧(主要锻炼综合能力)等。然而不幸的是,据笔者长期观察,语文活动课在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并不代表其在实际中拥有的重要地位——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活动的理解和实施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
认识上,有的老师认为这是花架子,于是语文活动便流于形式;
实践上,有的老师认为这仅仅是活跃气氛的手段,于是语文活动便不够深入。
“流于形式”和“不够深入”这两大痼疾便使得语文活动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深可忧虑!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活动的有效性呢?以本人的日常做法为例,就其中几个常见的语文活动展开论述。
第一,提高课前演讲的有效性。
(一)循序渐进,岗前培训。
我们班的“课前3分钟演讲”是按照语文成绩的高低来排序上台演讲的,这从整体上保证了前面的同学能够给后面的同学做出榜样和示范。当然了,因为书面成绩和口语表达仍然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对于开学第一周演讲的同学,我私下里给予了他们特殊的“岗前培训”,对他们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如尽量脱稿,目视大家,用语得体,使用肢体语言,调动气氛等等。
(二)写下题目和语料。
如果仅仅是什么主题都能讲,长期下去,同学们的口语水平还是会在一个平面上滑行。鉴于此,我又提出了要在演讲前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和语料。写题目是为了锻炼同学们说话要围绕主题,不要偏离主题。所谓语料,是指演讲中会使用到的2个成语或者2句名人名言。写语料是为了让同学们养成锤炼话语的习惯,不要把演讲当做是“吹牛”或“忽悠”,而是一次在公共场合发表正式演说的机会,用语一定要典雅、规范、深刻。
(三)教师点评,恰到好处。
学生讲完之后,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点评。要么是引申学生的主题,要么是纠正学生演讲中部分的不足(字句、逻辑、主题……),当然了,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师的反馈意见是极为期待的。没有互动的演讲,是充满遗憾的。
第二,提高撰写语文专题小论文的有效性。
(一)小论文选题以兴趣为前导。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很多事情不是以意义为转移而是以兴趣为转移的,尤其需要教师加以有益的引导。教师应该思考,小论文选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比如,单纯考据式的选题就令人感到无趣,而能结合最新生活的选题就可以让人有创作的冲动。比如,布置学生抽象地去研究古诗中的各种意象,就不如让学生从某某歌星的“中国风”歌曲(如《兰亭序》、《东风破》、《发如雪》等)中去搜集实例,学生为了读懂歌曲自然能够先搞清楚关于意象的各种知识,如此学习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二)选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所谓学生的实际情况,指的是学生的年级,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软硬件等各种实际情况。比如,教师盲目地开列了一大堆书目,却不想想学生去哪里能弄到那么多书?比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却没有想到某些寄宿制学校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网络资源。所以,实事求是才是第一位的。
第三,提高作文互批互改的有效性。
(一)订好规则,教师主导。
互批互改前,教师要定好规则并亲自示范,传授各种批阅方法和批改本次作文的各项标准;互批互改后,教师还要仔细检查互批互改的成效。切忌课堂气氛的“伪活跃”。
(二)深入评改,循序渐进。
除了对于错字、错词以及病句的修改外,更要强调对构思立意、结构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深层探究,以及对这些方面的实质性的建议。
(三)自评为首,提升能力。
自我的评改是互批互改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而且是首要的一环。自评是一次自我的深刻反思,既要看到相对于过去的进步,还要看到某些方面的不足。自评,必不可少。
(四)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要告诉大家,互批互改首先要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要学会首先带着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去读别人的文章,对于优点要用红笔强调出来,更可以当面表扬;对于不足之处,表达的时候语气要客观,不可把批改当成了挑剔。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做法,还望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