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2021-09-22 13:50:08)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朱宝军

(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

以问题来组织教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它的发展是和创造教育史息息相关的,从创造教育的发展史上看,早在1910年美国杜威出版的《我们怎样提出思维》一书,首次对问题解决过程提出五个步骤之后,即:在情境中感觉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锁定假设的内在含义;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取得直接经验。)在创造教育研究中就出现了“以问题解决研究为核心的创造教育”研究热潮。虽然杜威的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主张的教学方法要看重解决儿童怎样学却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在我国读文教学程序模式的研究道路上,不管是1921年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提出的“三段六步教程”,还是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于1925年提出的“四步教段”,以及中华国语学会提出的“三步教段”,其中虽没有明确提出以问题来组织教学,但无一例外的都体现着这样一种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八十年代末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程”(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就能清晰地感受到问题教学法的精神实质,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同时也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创新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使得“问题教学”愈来愈成为当代教学论的重要议题之一,具有同系统论教学结合之势。因而新课程也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问题教学法”(新课程学科培训教材《新课程教学设计》,主编王德俊,20044月第一版),它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般方法(其他学科也可以运用)提出来的。

(二)问题教学的界定

关于问题教学法的界定,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教材教法理论书籍,其中都没有明确的表述,有的老师的论文中虽然有,但和“提问法”或者“发现法”相混淆的比较多,不很科学。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有些书籍中,界定的还是很明确的。

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诸春妍老师和吉林市教科所李勃生老师在《问题教学法初探》一文中是这样表述的“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这里所说‘以问题为中心’,就是以创造的开始——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笔者认为,两位老师的界定是比较准确的,但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表述上,仍然不够明确,由于问题教学法重在“以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为主,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而在表述中,一定要把教育的主体“学生”体现进去。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这样界定:“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阅读的障碍、疑惑和困惑。这些障碍、疑问和困惑,在继续的或反复的阅读中有的自行解决了,但有一些解决不了。把它们提出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就叫做问题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设计》王德俊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三)问题教学法经典案例

为了让大家更为清楚的认识了解问题教学法,现展示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教授《故乡》的案例。

《故乡》教学实录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

教学分三步走:

1.学生用一节课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步讨论解决,用两节课;

3.布置练习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多,非常好,有两个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问题涉及课文的每个方面,钱老师把这些问题分为七类:

1.一般疑问

2.回乡途中的“我”

3.闰土

4.杨二嫂

5.宏儿和水生

6.离乡途中的“我”

7.写景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质量的。例如

1.第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2.为什么文章前面写两年来“我”时时记得故乡,但当“我”离开故乡时,却又不感到留恋呢?

3.闰土和“我”是一代人,水生和宏儿又是一代人,作者写水生和宏儿跟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说明上一代身上发生过的事,将会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四)问题教学法的认识误区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问题教学法、提问法、发现法都和“问题”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使得三者既紧密联系,又同中存异,所以在思想认识上,也最容易把这三者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谈及问题教学法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误区一:问题教学法就是提问法

问题教学法和提问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什么是提问法

提问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方法之一,又称问答式教学法,是以师生问答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运用此法教学,成败的关键是问什么和如何问。教师提问的一般要求是:问题确有意义和价值;问题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前后问题有内在联系;提问对象要全面;教师提问语言要简明;对学生回答,要全面评价,鼓励多于批评。

2.提问法的经典案例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

(《新课程教学设计》王德俊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声)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声)“叟”字呀!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3.问题教学法与提问法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二者都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都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区别: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提问法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是十分必要的。

误区二:问题教学法就是发现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和发现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什么是发现法

发现教学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掌握知识的方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他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他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根据学生想看、想知、想做的心理状态提出问题或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其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起学生探究的需要,明确发现的目标。提出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又要经过学生的努力才能解决。再次根据假说,尽可能提供可资发现的依据,从而得出“发现”的结论。最后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证明结论,对假设和结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2.发现法经典案例

《春》教学实录

(《语文建设》,2003年第2期)

讲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我让学生思考教材上的一道思考题:“嫩嫩的,绿绿的,本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在小草的前面,作者却把它放在后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老师,这道题目有问题!”语文课代表杨锐站起来道。

我一楞,几种教材都有类似的题目,还从未有人怀疑过。我鼓励他:“你具体说一说。”

“‘嫩嫩的,绿绿的’在这句中不是修饰前面的‘小草’。因为‘小草’既然是‘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应是人不知鬼不觉,怎能看见它‘绿绿的’?”

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是啊,‘小草’在‘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之前,怎能是‘嫩嫩的,绿绿的’?”

“即使‘小草’‘偷偷地’正在‘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也不见得是‘嫩嫩的,绿绿的’。”

“我们观察过,小草刚钻出地面的时候是黄色的,而不是‘绿绿的’。”

“同学们言之有理,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呢?”我追问。

“因为小草钻出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很快变绿。朱自清先生这样写,表明小草钻出来之后有段时间间隔。”

“这样写,表现小草有很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写出了小草的可爱;‘绿绿的’小草的旺盛生命力。”

“实际上是为了表现春天的可爱和朝气蓬勃。”

“对!‘嫩嫩的,绿绿的’正是对钻出来之后的小草生长状态的描绘,所以课文后面接着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可见,这‘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能瞧见的小草,而不是修饰那正在‘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我总结说,“古人云‘学贵有疑’,你们的怀疑是值得肯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美文的典范,清新、诗化的语言具有跳跃性,想象空间开阔。同学们应充分想象,才能领悟《春》的语言美。”

学生们面露微笑,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3.问题教学法与发现法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二者都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自己的阅读与独立思考方面;都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都注重使学生领悟和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区别:问题教学法以提出疑难问题为主,重在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现法以发现为主,重在发现。“发现”也包括发现问题,但此“问题”非彼“问题”,主要不在“疑”上,而在需要研究的“矛盾”上,或文本本身的问题。“发现”的对象还有其他,如发现差异、发现精彩、发现结论等等。可见发现教学与问题教学相比是更高层次的教学法,更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