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与忍让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善良”,多么单纯有力的一个词汇,它浅显易懂,它与人终生相伴,但愿我们能常追问它、善用它,因为老祖宗早就叮嘱过:“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那么你的孩子拥有吗?你有没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善良”的难题呢?
一位母亲对教育孩子谦让、善良感到迷茫,究竟孩子的行为是善良,还是懦弱?这样忍让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什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在这激烈的社会中善良起来呢?
案例:善良的困扰
女儿糖糖6岁,聪明伶俐、热情而善良,不过每每说起她的善良,妈妈心里总不是滋味。在女儿小的时候,妈妈要求她有礼貌,懂谦让,但却忽略了教她如何保护自己。女儿一直以来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个个都夸她:“这孩子心地真好。”可妈妈觉得这都是女儿用谦让换来的,这种看似称赞的话让妈妈为女儿的忍让心疼不已,妈妈认为可能是自己不算开朗的性格影响了女儿的为人处事。
情境一:
当别人动手打糖糖时,她既不跑也不还手,只是愣愣地看着别人。而且碍于大人之间的情面,妈妈也只好违心地说“没关系”之类的话。有时妈妈也会气恼地对糖糖说:“他打你,你也可以打他。”可糖糖可怜兮兮地望着生气的妈妈说: “那他妈妈就不高兴了。”女儿的话让妈妈感到心酸。
情境二:
糖糖和伙伴们一起玩扔沙包的游戏,沙包扔到别的孩子,那些孩子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主动下场,眼看游戏就要不欢而散,糖糖为了游戏能继续玩下去,主动提出自己出场。其他孩子这才收起噘得老高的嘴继续玩游戏。妈妈提醒女儿:“他们输了该他们下场才对啊,你怎么下场了呢?”糖糖却安慰妈妈: “不要紧的。”
情境三:
当糖糖第一次伸手打别人时,妈妈说:“弟弟小,你要让让他。”或“哥哥大些,你要跟哥哥友好。”假如小朋友来家里玩,要搭糖糖的积木,她不肯给的时候,妈妈就说:“她是客人,让她玩吧!”女儿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弟弟小,要我让;哥哥比我大,他却不让我呢?”妈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因为你最懂事。”
妈妈开始反省,原先对糖糖的教育是不是错了?过多地干涉孩子使得她无法独立处理问题。原本妈妈是希望孩子有礼貌、有修养,可女儿糖糖如此消极对待,不争取自己的利益,如何应对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呢?
策略:有限度的忍让
我们不能说小女孩糖糖不善良,可她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小女孩在忍让的尺度上似乎有点过头。即使出于善良的本义,如果无原则地一味忍让,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作为父母,一方面要积极肯定孩子的善举,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良,让孩子在为他人着想的同时不光是一味忍让。因为善良不等于懦弱,而且,要让孩子明白,做一个好人,仅有善良是不够的。
1、寓言引出“善良”真义
《东郭先生》的寓言故事中,东郭先生难道不善良吗?可他差点被那条他救的狼吃掉。《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里,农夫难道不善良吗?可他也差点被他救的蛇伤害。在现实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善良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当孩子的利益受到无端侵害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人格力量去感化别人,使侵害的一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作出道歉和相关的补救,以此来抚平孩子受伤的心灵。
2、情境创设比较思考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展现有关善良与忍让的不同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假设的,更多地应该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的。父母要用发现的眼睛,发掘的意识,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有意识地给孩子点明情境的特点,待孩子对不同情境的特点有感性认识后,更能够对比不同情境下的忍让行为所带来的可能结果,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逐渐地懂得善良,学会忍让。尤其是要学会有限度地忍让。
3、学会拒绝过度忍让
忍让是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一种常用方式。同样是“忍让”,可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合下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忍让有时是善良、宽容的表现,是一种朴素的修养和美德。当长者宽容、忍让幼者成长过程中无礼冒犯的时候,当强者对弱者的过失宽大为怀的时候,当在理者对无理者一时的挑衅置之一笑的时候,当教者为学者的错误和特立独行提供一个宽阔空间的时候,我们能说他们的忍让不是一种大度的品性,不是一种别样的善良吗?这种修养和美德不是高不可攀的,有时就是人的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
忍让不同于退让,适度的忍让是大度,是宽容,而无原则、一味的忍让则是懦弱与无能。有时无谓地忍让本身就是对规则的破坏,虽然自己吃了亏也不见得达到了杜绝恶行的效果。
父母要帮助孩子确立这么一种信念:“有时候挺身而起,奋力反抗的效果更好,得寸进尺是愚人常用的计策,一再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该出手时就出手,给点厉害瞧瞧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如果你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不但能让自己走出再受欺负的困境,而且还可能帮助一个即将犯更大错误的人。孩子应该勇敢地制止那些恶行,而不是将自己的善良之举默默变成他人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