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美全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关键是看教育者的素质。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问难,才能培养他们大胆探索的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实际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一、激趣导入,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一节好课,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教学“日历中的方程”一节课时,教师说:“请同学们报出日历中连续三个数的和,老师能马上断定这几天是几号。”一试果真如此,这时学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判断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重视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正方体相对的面展开后在相对的位置上”这一特征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正方体的所有的表面展开图的类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归纳出展开图形的几种图形。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不但印象深刻,同时也埋下了创新兴趣的种子。
三、发扬民主,重视小组讨论的成果
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在教学中,如有较难解决的问题,我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各小组都有一名成绩较好有威信的学生担任组长,他能够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研究上报本组的意见,还能帮助本组的待优生学会新知识,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组长了如指掌,便于把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有利于教师采取更合理的手段组织教学。小组讨论的成果,既意味着小组智慧的结晶,也展示了每个学生自我能力发挥到在高峰。
四、开展竞争,让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者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人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少数待优生更要倍加关注,鼓励学生发表于教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别出心裁”。课堂上把说的机会全部留给学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怎样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在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呢?这就要求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实际中的数学。我在教学中尝试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我让学生调查自己一家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计算出平均年龄、身高、体重,学生都做了调查计算,多数学生计算符合实际,可有部分同学的计算离题万里,学生也深感自己缺乏社会实践知识。既而我有布置了许多关于社会实践方面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迸发出创造力的火花,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主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启发、引导、点拨,使学生达到在创新中求知,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