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五项素养”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邱莉
教学效率关键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五项素养”上,即“倾听、交往、表达、沟通、合作”.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探究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案。因为“探究学习”既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学习。他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究学习”的教学摸式,重在探究与体验。教学的关键,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问题意识。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现科学家研究的经历;通过问题的解诀,使学生获得探究结果。因此,教学中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不仅解释了学生头脑中的疑问;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问题、寻找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一系列学习技能与智力发展。为学生将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准确判断打下基础。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景引入是课堂的起始阶段,创设情景能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小学生还是感性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采用一些迂回方法。比如说,预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预习可以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课前练习题,不做统一要求,以体现“探究学习”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满足好胜的心理。从小学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在预习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可以带着课前问题,来到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是属于自己内部的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时,人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难免会对某些地方不理解,自然就产生了问题。教师在导读提纲中,针对可能引起学生混淆的地方,设计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考题,以趣引学,激发兴趣。揭示教材重、难点方面的问题要富有情趣。问题难易要呈阶梯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乐意在课前进行尝试性学习。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高、中、低程度学生配成一组,互帮互学。采用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特的自我。如:学习商不变性以后,我布置一组题:210÷5、800÷25 ,要求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预习。学生好奇地研究起来。上课时,小组分别得出:210÷5 = (210×2)÷(5×2)= 42 和800÷25=(800×4)÷(25×4)=32 的简便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了这种特殊题的简算解法。课堂上讨论热烈,学生注意力集中,大脑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由学习的客体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智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四十分钟的效率。
二、以情激趣, 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小学生往往出于“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即使“学困生”也有对成功的期盼。如果教师能够向这些学生张开爱的翅膀。能够为学生创造展示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珍惜、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态度,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厚而真挚的感情。让他们学会倾听,荷兰心理学家范尼姆韦根说:“倾听别人讲话是吸取信息以及永久地将其存储在记忆中的最佳保证。”把感激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比如: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励。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向学生展示形成概念的一种思路,一种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归纳出概念的有关属性,激发兴趣。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其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原动力。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并非是智力低下,只是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所致。因此,首先要开发“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探究学习”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都会带着自己的见解或疑惑来到课堂,想解开疑惑,注意力和思维的焦点就会集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内驱力。正如教育学家皮严杰所说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当分组讨论时,“学困生”能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优等生能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通过交流协作,既解决了问题,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名副其实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发挥优生帮助差生的作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小组内既参与学,也参与教,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知欲。教师导演一堂课,要挖掘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学习动机被激发程度的高低,这是探究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针对性,先让学生反馈独立学习掌握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上台演算例题,师生共同核对预习提纲里练习的答案。分组讨论重点问题,让学生把预习中自己做不出来的题目,重新练习。最后进行小测,解决超前独立学习遗留下来的问题。学生学会自己质疑问难,正是深化、优化课堂教学。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根本性的改变,造出学习氛围。从被动到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三、体验学习,开发智力。
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情感投入。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应通过呈现一些生动形象的材料。好的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真正投入了,他们的体验过程才会深入。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不仅更为牢固、而且更加深刻。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问一问,甚至常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和超呼寻常的想法。这正是他们探知、开启智慧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智力的诱发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能引起兴趣、观察、探知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提问、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好奇心和智力的发展。当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主动学习的体现。大量的思维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蕴葳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比如:我国“神舟6号”上天,以及国外科技突破了“攻击现有密码体系,用传统计算机要花费上千年,而用量子计算机只需数分钟。”同样每年也有不少小学生的小发明出现。这些都充分证明人的大脑具有巨大的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奇特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潜能。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引导从多角度、多维、多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发挥他们潜在的创新才能。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得以较多机会的撞击。如:“通分”一课,通过复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3/5)、 (2/5 ) 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学生扩展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发现”“创造”新知作铺垫。接着出示:( 3/5)、( 3/4 ),学生预习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分组讨论: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几组分数的大小吗?怎校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见解:(1)分别增加多少后比较。(2)画线段图进行比较。(3)以什么为标准进行比较。(4)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后比较。学生思路广,解法多,想法妙,足以说明学生有创新的潜能,也有创新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培养学生“五项素养”,确立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主动参与,使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责任学会学习,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探究学习”着眼于“以人智力发展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才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开发学生智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