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步预习法——数学有效教学的“前奏曲”

(2021-08-17 14:10:31)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薛艳云

以前经常反思和求解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就是对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教学环节无动于衷或无所适从。于是,作为教者,心中难免伤感;于是,责备学生不与老师配合,责备学生上课像个“木头人”,此类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不和谐之音便接踵而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课堂上的这种表现呢?我思索再三,感觉这应该与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有关,于是决定从加强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入手。

六步预习法——数学有效教学的“前奏曲”

然而,一个阶段以后,我却发现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学生只是浮于表面,局限于划划句子圈圈书而已,并未对课文内容深入探究,课堂上“精英发言”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扭转这种局面?这又成为一个新问题摆在我面前。

我再次进入深入思索状态:能不能确定一个预习步骤”,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对,试试看。那么,分几步来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每节课的例题都有一幅情景图,何不先让学生重要的信息为第一步呢,于是,“预习法”的第一步就此确定。

接着,我又把“分析题意”定为第二步,意在让学生学生根据问题或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可以画线段图,也可以列图表总之适合自己的分析方式。于是根据题意自己尝试列出算式此乃预习法的第三步,究竟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于是我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解题方法验证自己的方法,最后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我的数学一找二分三列四验五疑六练

“六步预习法”正式“全新出炉”。接下去等待我的,就是对这“六步预习法”的教学实践验证。

还记得那个下午放学时我在班上宣布推行“六步预习法”时的情景。当我在黑板上写好了“六步预习法”的内容时,孩子们小声读着,小声讨论着,看看我,又看看黑板,脸上写着的,分明是一种新奇,一种默认的好感。我不禁喜盈心头。我问孩子们:“懂这六步的内容和要求吗?”孩子们都朝我用力地点头。我不太放心,叫了6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对“六步预习法”中每一步的理解,果然,孩子们真的都懂。我又问:“今后能按这六步进行预习吗?”“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之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学一节新课,都要花半个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六步预习工作,而六步预习中的分析问题,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为此我专门进行了概括分析应用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分析问题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追溯到已知条件。

例如:服装厂计划做66O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用分析法分析: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剩下多少套(未知)和剩下的要几天做完(已知);要求剩下多少套就必须知道计划做多少套(已知)和已经做了多少套(未知);要求已经做了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已知)和做了几天(已知)。这样一步一步找出新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到新的问题所要求的数量关系都成为已知条件为止。

用综合法分析:题中告诉我们,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我们能求出5天做的套数;已知计划做660套和5天做的套数,我们能求出剩下的套数;已知剩下的套数和剩下做的天数,我们能求出剩下平均每天做的套数。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一步步找到需要解答的问题。

分析应用题时两种方法经常是互相配合,灵活运用。用综合法分析要随时照顾要求的问题,注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用分析法分析要随时照顾已知条件,注意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不论用什么方法分析应用题,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也叫关键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他们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我呢,为了更好地把握孩子们的预习动态,也课课亲自预习,并适时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书本上变得“丰满”起来,孩子们的书上圈圈画画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的发言面明显广了。只要我提出问题,许多孩子就会把小手高高地举起,他们发言的质量也非同往昔。最令我高兴的是一些以往很少举手的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发言者的行列中来,我想,这应该就是因为他们通过了课前的“六步预习”有了足够的“底气”的缘故吧。

很快,期末考试来临了,我班同学的考试成绩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小的提高,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我仔细翻阅了我班和其他班级学生的卷子,发现我班学生在基础部分与同级班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应用题分析方面明显要高出一筹,我想,这应该是得益于“六步预习法”。

“六步预习法”,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它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它不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前奏曲”!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