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慕课”来了

(2021-08-07 10:19:4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黄浩

近一段时间,“慕课”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词”。“慕课”,由英文MOOCs(“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音译得名。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就是慕课的一种。在慕课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系统地通过网络在线实现。有人认为,慕课将带来真正的教育革命;也有人认为,慕课就像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收音机、电视、电脑一样,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但都不会像当初想象的那样彻底和到位,不应期待过高。

“慕课”来了

慕课洪流撼不动好教师

海湾国家卡塔尔上空近日刮起了慕课(MOOCs)旋风——在多哈举行的2013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简称“WISE”)上,慕课成为热点议题:这项“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否会彻底改变全球教育生态?传统意义的大学围墙是否会被推倒?教师是否会由此消失?3天议程中,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200名教育、商业、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创新者和领导者齐聚一堂,这些“聪明人”,各抒己见,对这个当前教育圈最热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虽然诞生仅两年,但慕课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已显而易见。

美国凯创网络公司今年6月一项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全球调查表明,1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提供慕课课程,4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计划在未来3年提供相关课程;84%的受访者认为慕课是当前教育模式的补充,16%的受访者认为慕课会取代现有面对面的教育方式。

慕课三大平台之一edX的首席科学家Piotr Mitros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他发现,慕课让相关课程的完成率和满意率大幅提高,达到90%以上。

这位技术派相信,虽然无法确定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兴起会对大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毫无疑问,未来课堂会消失,我们面临的是用什么取代课堂以及重新定义教师价值的问题,也许会是一种“教师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式”。

来自果壳网的刘旸博士在峰会上与大家分享了果壳网MOOC学院的学员们在线互助学习中的趣事。这个完全由用户的需求自然生长起来的社区,成立仅一年,覆盖到差不多8万量级的用户,每天的访问用户大约1.52万人,被认为是目前中文世界最大的慕课学习者社区。

在这个社区,产生了很多学习英雄:一名叫王桢的普通白领,两年拿下40个证书,终于实现了当程序员的愿望;一名只有12岁的小明友,在同龄人都在上补习班时,却利用业余时间上慕课;一个在美国有全职工作、还有一份NGO兼职的孩子妈,不仅担任字幕组组长,带领大家翻译两门课,自己同时在学5门慕课……

尽管MOOC学院用户队伍迅速壮大,但刘旸对慕课在国内的推广持谨慎乐观态度:目前英文课程依然是慕课的主力军,对学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此外,国内学生习惯于各学各的,而慕课对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决定了目前学习慕课的大都是学有余力的“高端”学生,也决定了慕课目前还只能是现有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

“人们给予慕课的期待,显然远超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卢志文认为,慕课将一位教师能同时教授的学生数量推到新的量级,而且较收音机和电视机,慕课带来的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传播,而是充分和及时的“互动”和“反馈”。这显然更加切合教育本质。

“这对于全球教育生态的改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国‘应试导向’的基础教育和‘文凭导向’的高等教育。”但卢志文强调,现实只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走。

经历了2012年的大热之后,此次WISE峰会上,参会者对慕课的认识增加了更多理性的成分,尽管坚信慕课对现有教育生态的鲇鱼效应,但在参会者口中,很难在听到类似“颠覆”这样的字眼儿。

而被称作“慕课之父”的George Siemens则用一句话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试图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

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面对这一问题,参会者们的观点惊人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

“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在峰会上介绍澳大利亚教育现状时,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开宗明义,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

“没有教师的学校是空空的建筑。”Denise Vaillant博士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号为自己的观点做注脚。

由此,国际教师职业观察机构主席Denise Vaillant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把科技作为方法而不是作为目的来实现高质量教学。”

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90%的参会者承认,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在她看来,科技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会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有一点很明确,科技仅仅是工具,使用的人更重要。

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从英文education(教育)的本源意义“to bring forth wisdom from within”谈起,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比如说留守儿童,给他装一个屏幕,让他每天看看爸爸妈妈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因为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欧燕华说。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 (李洁言)

慕课: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

一年前,深圳实验学校学生小涛在课堂上从不爱举手发言,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就一头扎进课本和作业中。如今,小涛对学习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家庭作业变成了“看视频,做练习”,有时看到一些有趣的内容,例如“西餐文化”,还会拉上爸爸妈妈鼓捣一下,上课时成为班上的活跃分子。近日,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师生展示了带来这一变化的、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慕课”。

前不久,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办的C20慕课联盟举行了一次“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展示了4节课,其中在九年级科学课《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上,教师播放了一段时长8分钟的视频,呈现了4种实验现象,让学生判断实验是否正确。随后师生“实操”起来,利用制作简易吸尘器和解决滨海大道地下通道不通风等实验,梳理知识点,展示实验创意,学习知识原理。

这种做法被称之为“翻转课堂”,是借助“慕课”平台实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课前录制一段8-10分钟的学习视频上传云服务器,班级学生先学习视频,完成视频里留下的练习,课堂上再聚焦主要问题,互动交流,再针对性组织学习。

从被称为“慕课元年”的2012年起,“慕课”这一新鲜事物最早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近几年,不仅有美国哈佛等世界著名大学加盟,我国的北大、清华、复旦等知名高校也相继加入。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联合国内20余所优质高中正式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随后扩大到初中、小学,此举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引起极大关注。

基础教育“慕课”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直言:“慕课的到来,已经在全国中小学里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可以说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命。”

陈玉琨介绍,“慕课”的根本改变在于课堂的变化,其目的不是为了高考,而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往的在线课程,只是简单地将一节40分钟的课程录制放到网上,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对学生的诊断评价。而慕课最大不同的是,每个视频大约保持在10分钟左右,恰好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视频中,呈现的是学习思路;视频结束时,会出现检测与反馈,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视频的同时,有问题可以即时提问,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都可以为其解答。

慕课的作用还在于,将使学生远离家教。陈玉琨说,传统授课是班级统一进度,学生跟不上,就会请家教补课。有了慕课,请家教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我们的慕课做好了,学生只需要坐在家里,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解决问题,而且慕课都是免费的,是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教授。”

“此外,慕课可以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陈玉琨说,通过“慕课”这一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打破学校的界限,随时随地看到名校、名师的课程。

也有人质疑,学生课后还要看视频,如何做到减负?陈玉琨回应:“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学生自身,他们喜欢学习了。喜闻乐见的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做到更有效的学习。从这一点来说,慕课更能做到减负。”

(中国教师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