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的课堂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杨清瑕
美国教育是多元的,教育改革也是多元的。但身处21世纪的美国,从纷繁各异的海量教育信息和五彩缤纷的各项教学创新中,我感到流淌其中的一股主流,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对能力的培养。
这种感受直接来源于近日我在美国的一次数学观摩课。
美丽温和的教师玛洛·沃伯顿,手拿“我喜欢安静的开始”图片站在她的教室门口,用甜美的笑容告诉每一个学生:“我希望我的班级是充满爱和秩序的。”学生则报以同样的微笑,安静有序地走进教室。
这是一节八年级代数“因式分解”课。玛洛说:“首先,请大家尝试黑板上的两道热身题。如果不知道一个数有哪些因子,可以先猜一猜。学会坚持,就会有答案。”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
规定的时间很快结束了,玛洛走入学生中间,开始了她独特的计分模式:二颗星,表示依靠自己,初次就解答正确;一颗星,表示开始没做对,当看到答案后马上理解;X,表示看到答案后还是不懂。
接着,学生带着困惑开始分小组合作,对新课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了找寻最佳答案,有的学生开始在书架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打开网络查证同伴的观点是否正确,还有的学生相互辩论。玛洛并不急于让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一致,因为那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她只是不断引导,让笑声、争执声、感叹声充满教室。
引导的过程中,玛洛告诉学生,如果认为困难是坏事,那么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如果认为挑战是好事,就会对每一件事都充满期待。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教室随处可见大小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电脑和图书架摆放在教室一角;为满足交流分享的要求,教室中有许多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悬挂线。此外,教室里还有饮水机、洗手池、挂衣架等各种生活设施。这里,仿佛不是教室,而是学习与生活的快乐空间。
这是我近日观摩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市朗费洛初级中学八年级的代数课。独特的组织教学模式、严谨而有序的学法指导、温馨而便捷的学习环境,诞生出充满爱与智慧的课堂。这仅仅只是一节普通的数学课,但是,这样的课堂可以折射出教育者的理念和导向。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爱心的卡片及爱的语言有序地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调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智慧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而是告诉学生去尝试思考问题,在陌生领域寻找答案。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没有用成绩去衡量学生的优劣,而是用她自创的星级标准,考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程内容。师生共同布置营造的温馨教室,更让人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
美国教育家大卫·金斯伯格在《每周教育论坛》上说,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欢笑的地方。当下的美国,像朗费洛初级中学这样的现代学校较为普遍,其主流发展趋势是: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差异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定、人际关系及团体合作等多种人生技能。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在数学教学中流行一种“木匠教学法”:给孩子一些木块和尺子,由他们去丈量木块的长、宽、高等,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尺子的使用方法,理解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这一类智慧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锻炼他们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身处美国,我深感美国教育改革虽是多元的,但就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无论教育者如何操作,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还是注重实践,注重教育是否能调用多种方式增进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注重教育能否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在这种方向指引下,所用的一切教育形式和手段都将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锻炼人和尊重人。在这一点上,国内和美国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打破传统机械教育带来的束缚,真正做到解放课堂,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我们还任重道远。
(作者系爱荷华大学留学生)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