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文化课程”背景下的作业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作业 |
分类: 教学研究 |
梁 勇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正式推出“双文化课程”,旨在培养贯通中西的双文化精英。
“双文化课程”的学科定位,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作业设置的目的,不仅是巩固已有知识、推动知识迁移,更要学以致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其成为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
作业重思维训练
“双文化课程”在作业设置中,会通过思维导图(Mind Map)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价值。例如学校可能会给学生布置“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你会向政府提出何种建议”一类作业,并鼓励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学生会以“食品安全”为中心,绘制一幅思维导图,通过发散思维与主动探究,最终提出自己的建议。
“双文化课程”另外一个思维训练的重点是批判性思维。在作业设置中,教师会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批判和分析,告诉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的不同层面来看待问题。例如针对“PX项目”,学校会设置一项专题作业,但是这项作业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人认为应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有人认为应该从社会参与的角度入手。学校则会建议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需要用显微镜的视角,有时需要用望远镜的视角。
作业体现为专题形式
“双文化课程”的作业设计既要注重内容的跨文化性,也要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体现为探索性学习的专题作业(Project Work)形式。专题作业是新加坡教育部在思维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以问题意识为中心,设定的研究专题。
“双文化课程”专题作业的设置包括三个步骤:
1. 问题设置。一般低年级学生由教师布置富有意趣的开放性课题,高年级学生则自己发现问题,或寻找社会关系的断裂与联结处,或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然后选择有争议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检索确立问题意识。
2. 研究探索。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学生在一系列研究探索活动中,自然会拉近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间的距离,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
3. 评估反思。学生获取的研究成果往往以专题论文、专题呈现、影像视频、社会实践等不同方式展示,教师会创设多种平台,做出启发式点评,还会让学生进行互评以激发灵感,有时还会邀请海内外大学教授、专业精英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判。
新加坡教育部采取“少教多学”和“乐学善用”的指导方针,更强调各学科之间相互协调,一般开学初由各科主任与任课教师商量决定作业量。在新加坡,学生的作业形式很多,从形式上就分口头作业、手写作业、电子作业和手工作业等。2002年后,新加坡各校布置的电子作业比重明显增加。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应该给学生发展和展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作业设置既要丰富作业设计层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差异发展,更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良性互动,情感与价值的不断碰撞,从中体验快乐,激发兴趣,优化思维,提升能力。
(作者系新加坡华侨中学教师、博士)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