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郭朝花
自主学习是引导孩子们“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减少孩子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让孩子们学会做学习的小主人,学会开启知识之门,真正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但许多时候的自主学习只是泛泛而过,没有坚持“求实”的原则,孩子们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只能充当华而不实的“表演者”,收获的只是“匆匆地一笑而过”或“稍纵即逝”的感觉,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无法充分激发。得益于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让“自主学习”的价值得到充分开发。
一、让自主学习中的“思考”落到实处。“多思考”有利于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只要孩子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能迸射出智慧之花,课堂中的精彩就会油然而生,而创设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孩子们思考的欲望,顺势引导的指向性问题更是促进思考的强效动力。在一次“自主学习”的研讨活动中,我有幸聆听郑少卿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当一位学生提出“警察为什么不向父亲伸出援助之手”时?郑老师不是避重就轻,把这个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孩子们自主展开激烈地讨论。有的孩子认为警察冷酷无情,有的孩子则认为警察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他们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己。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知不觉中把对问题本质的思考提升到了一个高度,真正实现了多说与深思的完美结合。当孩子们的思想之花尽情绽放之时,郑老师适机引导,把对警察的思考引向对父亲的思考,父亲的形象在孩子们的思考之中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伟大,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老师的巧妙点拨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文本。
二、让“自主学习”中的“读”落到实处。“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工具”,通过深情朗读等其他多种形式的读,能够让孩子们融入文本,体验文本,把深藏于字里行间的韵味、内涵读得淋漓尽致。但读若不尽情,就如一碗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郑少卿老师在指导孩子们自主朗读时更是做了实实在在,在孩子们对课文初读之后,郑老师让孩子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抓住触动人心的句子重点读,读后孩子们谈体会,在体会中孩子们对文本进行深刻地剖析,带着更精辟的见解,郑老师让孩子们把感觉送到句子中进行更精彩的朗读。孩子们反复地读,读进了自己的内心。郑老师又把文章摇身一变,变成了一首抒情诗,引领着全班同学深情诵读,读出了孩子们的心声,读出了父与子坚强的意念。扎实的朗读实现了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让“自主学习”中的“演”落到实处。在叶智娟老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中,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男孩的爱小鱼胜过爱自己,叶老师就引导孩子们揣摩小男孩的内心世界,抓住重要的动作让学生们先自我体会,自我模仿,接着从整体入手,指导孩子们边读边表演,表演过后还要谈体会,让孩子们真正标明入了“演”的角色,不但演得到位,而且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自主学习”中,每个细节都要处理得当,更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做到自主,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