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几点做法
 (2021-07-12 16:31:19)
	
			
					(2021-07-12 16:31:19)		|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丽娟
——听余教授的讲座有感
2008年11月27日我和钱琳娜老师有幸来到厦门莲龙小学参加《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的深化研究》2008-2009学年小学语文专题研讨会。会议分为两个议程:上午听三年级和六年级的两节教改实验课,并进行有效地评课。下午有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进行《“指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的专题讲座。虽然行程匆匆,但收获颇多。下面我就针对于教授说讲的五项原则(目标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全体性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余教授指出:课堂教学都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的明确具体了,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不会是一节失败的课。大家都知道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详细。而且要考虑三维目标。概括的说,就是要具体化,有可操作性。每个年级、每个班的教学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在制定目标时首先必须明白的是行为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而不是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确定好学习目标,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解答,学生按照老师的问题一步一步地阅读课文,问题回答完了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学生没有自主权。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学生应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对教学目标的确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从发展的高度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从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那么,学生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在 “指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可以以问题定目标。故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如这次我说听的三年级《香港,璀璨的明珠》这课,蔡老师在复习引入后,问:“同学,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中遇到什么问题?”有的问:“为什么说香港是个旅游胜地?”有的问:“为什么说香港的市场是个万国市场?”有的问:“为什么说夜幕下的香港是个灯的海洋?”也有的学生是针对文中的词语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的问题有易有难。教师要引导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余教授强调指出尽量引导学生提些课文中不容易找到要有一定思考,这样目标就会有一定的层次,同时老师要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归纳,确定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都各有所得,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丰收的喜悦。
二、 自学目标的设计
“指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余教授强调学生最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叶圣陶先生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有好的自学目标,一个好的自学目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目标,迈开自主参与学习的第一步。就能顺利地走向自学成功的彼岸。我认为自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几方面:
1、纵横联系,具有全面性
教师在设计每一课时的自学目标时,应高瞻远瞩,胸有全局,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各年级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册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连接。具体地说有这么“四为”,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单元训练重点为核心,以课后思考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精心设计好每一课时的自学目标。如:第十册《鸟的天堂》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1、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看谁掌握的又快又好。2、通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查阅与“鸟的天堂”有关的课外资料。4、细读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情景的内容,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试着琢磨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自学目标较好的体现了设计的全面性,前3题是1-5年级语文知识能力的巩固与运用。第4题体现了单元训练重点内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
“对症下药”或是“有的放失”,这都强调必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它们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虽说众口难调,但在设计自学目标,应尽量予以细致考虑。首先根据认知结构的上中下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而设计。如:认真读课文,提出两个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好几个问题,请你选择两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如能提出两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棒。这是一道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的预习作业。从“提出两个问题”到“选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直至“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层次分明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针对性极强的要求,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取所需,都能“吃得了”,也能“吃得饱”。更可贵的是:它极具保护性与发展性,让中下的学生感觉不出那个要求专对他们而言,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三、自主学习的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交给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应该学会学习,能具备自学能力。在实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策略就是让学生超前自学。但超前自学决不是方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学生只有运用教师所教的方法超前自学,这样的自学才有方向性,才有效果。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采用适合自身的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
1、 激发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研究,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小狐狸卖空气》中,让学生围绕题目说说你想知道什幺?学生会问:“小狐狸为什幺卖空气?”“它在哪里卖空气?”“它把空气卖给谁?”“它的空气有人要吗?”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兴趣,并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就便于教师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读为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妈妈的爱》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
课前收集信息:生活是更大的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所以说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很好的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课前做一些准备,从书籍、计算机等媒体中搜集的有关的信息,如: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综合信息。搜集的资料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之间的信息进行沟通、反馈,增加了信息量。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搜集有关地球美丽、资源有限、活动范围小、地球唯一的图片、文字等资料。这些资料与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扩展了课文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要预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关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独立性的有效途径,若能恰到好处地把它与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低年级预习的关键是不但要读准每个生字音,自学部分生字分析字形结构,更要把课文熟读成诵。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每次提出预习要求时,可有易到难,他们的预习量不同,培养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的习惯。久而久之,预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预习的好,就会给教与学课文带来很多好处。
要自读自悟: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中,“读”是关键。因此,我们就应牢牢抓住这个关键,练好“读”功,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语感的熏陶。首先,教师要知道好学生“自读”这一环节。要求:(1)初读,是读一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概的意思;(2)学一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读懂部分生词的意思,读懂部分课文内容,(3)在读中思考,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要停下来想想,读懂了什幺,还有什幺读不懂,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读不懂的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就相通了。读完全文,还可能有学不懂的,就留到课堂上学,在教师指导下学,还是要边读、边听、边想,原来学懂的可能会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原来自己学不懂的经过老师的启发,从而把它学懂。在课堂学习中,除解决原有的疑难外,还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要通过再读书再思考加以解决。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