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都能实现知识建构吗

(2021-07-10 18:37:59)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陈锋

案例:

上课教师为了引出“中位数”设计了一个“超市招聘”的探究情境:超市招聘广告“欢迎到超市应聘,本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为1200元”,而小王上班一个月后拿到的工资只有600元,和他预想的相差太多。他问了问周围同事,工资也和他差不多,他就去找经理。经理说:超市7名员工的工资单都在这儿,平均工资就是1200元,不信你自己算算。经理给出的工资单如下:1号员工800元,2号员工600元,3号员工900元,4号员工700元,5号员工3800元,6号员工1000元,7号员工600元。

探究都能实现知识建构吗

教师让学生先算一算,学生发现平均工资确实是1200元。

师(引导学生再一次观察表格):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其中5号员工的工资很高,达到了3800元,把其他人的工资都拉上去了。

师: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按这样的说法,你们再来看招聘广告有什么想法?

生:平均工资是1200元没错,但大部分员工的工资不到1200元,所以我认为1200元不能认为是超市员工普遍的、一般的工资水平。

师:很好!既然平均数不能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那在这里应该用什么数才能更好地代表普遍的水平呢?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见此情景,教师便让同桌进行讨论后回答)

生:可以先去掉一个最高的工资,再求他们的平均数。

师:怎么样?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学生都应和着说有道理)

师(无奈继续“引导”):其他同学的意思呢?

生:刚才他把最高数去掉了,那么最低的一个人的工资就会把平均数拉下来,所以这也是不科学的。

生:我认为应该去掉最高和最低的工资,剩下来的不高也不低的才能代表普遍水平。

师:去掉最高和最低的,剩下来都是不高不低的,那你到底选哪一个?

生:先去掉最高和最低的工资,再求其他几个数的平均数。

生:取一个中等的数来表示。

生:找一个与其他数差距很小的数。

生:找一个数不高于3800,不低于600的数,我认为找1000

…… ……

师:大家都认同要选一个不大不小的、中等的,怎么选?选一个怎么样的中等数?

生:可以先去掉7个数中最低的和最高的,再在5个数中去掉最低的和最高的,最后在3个数中去掉最低的和最高的。

师(松了一口气,露出欣喜的神情):最后找到了一个最中间的数,数学上把这样的数叫做中位数。

…… ……

反思:

本节课开始的探究情境设计得很精彩,让学生了解到了平均数不能用来表示这一组数据的原因。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并有利于实现知识性、技能性目标。但是,在学生还不了解中位数为何物时,就想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中位数,从本课的教学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当教师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那在这里应该用什么数才能更好地代表普遍的水平呢”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时,大部分学生一脸惘然,不知从何入手。

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自动探究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探究问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拾梯而上,通过探究一步步向更高的目标跨越,从而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教师组织的课堂探究能不仅仅关注探究的结果,还要关注大部分学生能否在探究过程展开对知识的思考。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的探究只是为了让学生说出中位数这个概念,这样的探究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改进:

教师可以在创设“超市招聘”情境的同时,给出超市员工小王自己根据员工工资单得出的一个结论——本超市员工的工资大约为800元;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哪种说法更能代表普遍的水平,再介绍小王是怎样得出这800元的,即介绍中位数的概念和算法;最后让学生探究是否有更好的数来代表超市员工工资的普遍水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位数为什么更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普遍水平。

我想这样的探究设计也许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