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探究是思维的探究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杨帆
自从进入高三,每天忙的不亦乎。也很少去听别人的课,自然也就少了不少感想,妄加评论别人的课了。
今天,市青年教坛新秀在我校举行,正好没有课,就去听了一节。讲的是苏教版必修1的钠,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像几年教坛新秀评比都讲的是钠。所以神经细胞都麻木了,几节课听下来,一点感受都没有。
说不好呢,好像也没什么不好;说好呢,同样也指不出来好在什么地方。当然,既然是评比课,样式上还是有不少创新的,弄出很多花样,可以看出,参赛老师还是花了不少功夫的。而且是新课程,自然少不少探究。
但探究来,探究去,给人的感觉是总一张皮,是披着探究皮的老课。
我这里说的老课,是指教师在思想上还是传统的思想,并没有什么根本的转变,因此,虽然整节课上的轰轰烈烈,但学生都是在教师划好的跑道上跑,缺少探究的实质。
例如,钠与水的实验是这节课的重点。几乎所有的参赛课都是采取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分析钠与反应的方程式,其实整个过程并没有触及到学生的思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采取教材中的顺序,钠还没投入时,就已经在水中滴加了NaOH。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败笔。
如果我们像下面这样探究,是不是会好些呢。
1.向学生展示一种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让学生推测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中,肯定会有一种假设是金属。
2.是不是金属呢?活泼金属能够与水反应,金属也能与酸反应,我们先看一看能不能与水反应,不能再试能不能与酸反应。演示或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3.刺刺的响声是什么呢?
会有学生提出是气体,也有学生提出是热小球接触水产生的
4.改进实验,收集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呢?
学生提出假设、作出如下推断。
金属失去电子→水应该得到电子→水中H元素为+1价,O元素为-2价,只有H元素可以得到电子变成氢气。
5.实验验证,确实为氢气
6.除了氢气之外,还可能生成什么呢?
学生做出推断:根据原子守恒,尝试推出另一生成物应该为碱。
7.怎么判断是不是有碱生成呢?
这时再加酚酞。
8.得出结论,该金属为活泼金属。应该是谁呢?
9.再比较镁与水反应。可以推断出比镁活泼。
当然,要再具体确认是哪种金属,还可以引导学生再利用前面学过的焰色反应。
10.再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上去解释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质。虽然与教材的顺序相反,但更能体现出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上面的探究,学生思维动起来了,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对气体做出合理推断,能够根据原子守恒,推断钠与水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为碱。
所以,真正的探究,应该让学生从问题的起点出发,积极思考,一步一步进行假设、推断、验证,直至问题解决。
随便发一番感慨,不知道有没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