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营造语文课堂的学术氛围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贾再兴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指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下,我们应当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原则,要有利于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营造出一种课堂学术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究的合作者。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术氛围的营造,具有很多方面的教学效应和意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或是教师拟定的答案、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合作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获得结论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发展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及时内化新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创新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营造课堂学术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质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学习写作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大胆的向课本质疑,无论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还是情感、写法等等,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都可以和作者比试一下,看看自己的“创意”会不会比作者更新颖或者更高明。经过这样的质疑与尝试之后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能更好的体会课文的内容、情感、写法等。
二、争鸣。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甚至更本就没有答案的,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勇于探究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同学之间既自主也合作更争鸣,教师要善于引导甚至激发学生与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争论,引导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的不同的言之成理的正确答案,破除事物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比如,分析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一语句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在顾及全篇主旨的前提下,结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社会形势等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的得失,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争鸣,最终深透理解该语句的含义所在。
三、研讨。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平等的、合作的、探究的,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且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观点,教师在这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不要作是非之争,更多的应该是坐下来平心静气的积极研讨,做到不同同学的不同观点的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互相完善,即使最终无法统一意见,那也是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求同存异,不必非得拼出谁是“正宗”。
四、活动。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教师教读是不够的,可以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以活动促学习。如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开展诸如朗读、演讲、背诵、复述课文情节内容、IQ游戏、讲故事、说话、作文片段描写等等活动,甚至组织相应的竞赛活动。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
五、写小论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适当时间鼓励、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的某一个点来写作研究性的小论文,这既是治学方法的综合训练,也是促使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有效检验。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如果引用资料还要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再引用。学生的这种小论文往往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辉、带有青少年特有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充分凸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色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恰当定位。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思维能力、生活经验、发展潜能等,在此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确定恰当的探究问题,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与技能、学情而去架空地去探究,要恰当定位探究个体、定位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科学地探究,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二、正确使用参考资料。在这个信息时代,教学参考资料不再是教师的“秘方”,学生从书店、网络等渠道都可以获得教学参考资料,如其藏着掖着,不如大大方方的向学生公开备课资料,甚至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教参》,这样既显示了教师的自信与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同“参”,而且这样在教学中研讨课文就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语言现象上了,师生可以一起共同探究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善于鉴别、取舍、消化、利用参考资料,而不是成为参考资料的“奴仆”。
三、矫正认识上的偏差。探究问题的科学性决定了探究者应该随时克服错误、接受真理。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勇于、乐于接受不同观点,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问题,力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更为深刻的方向;教师要适时参与探究,既是导师,又是伙伴,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探究问题的根源、探究学习的奥秘。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营造课堂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基本治学能力,既体现出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转化学生的知识;更体现出一种教育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探寻,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