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李茂林
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以人为本,要把原来的让学生“学会什么”转变为让学生“会学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必须先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靠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可因教学的内容不同而不同。
二、由扶渐放,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从小学的思维特征来看,小学生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感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思维的敏捷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自学时,要进行适当、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自学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学生在读课文前可做这样的建议: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解词。3、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划出来,并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这样的学法指导,并在教师成功地处理好“扶”与“放”的前提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通过动口、动脑、活跃了思维,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三、论论交流,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时,就会有一种喜悦的心理,如果这时再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更加提高他们自学的积极性。而给学生展示机会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性,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了学生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乐于自学,更善于自学。
四、客观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客观,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可能一致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学生理解到位,当然得赞扬鼓励。但如果学生了解有所偏差,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学生进行打击,而是应顺势引导,渐入佳境,让这样的学生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上例所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将极大地鼓舞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巧妙引导,并善于指导,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浓厚的自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热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