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架设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振岐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舞台,使之在教学活动参与中主动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新的参与,从而才会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管素质教育呼声震天,新课程改革步步深入,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太严重,教师对学生认识仍存在较大偏差,口头上高喊改革,课堂上却是穿新鞋走老路,只管教、不管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明确“学”是教学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师生换位,教师由过去的表演者变为导演,由演讲者变为编剧,真的要象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只起引导、点拔、评价和激励的作用。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起来,主体地位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愈富有创造性,教学效果也便愈好。
二、着力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才,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而主动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空间”便是诸多环境和条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没有空间,也就失去了创造力,只能变成学习的机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建设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胆怯和依赖心理才会清除,也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而又充分地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认识、思想和情感,才不会因自己的观点稀奇古怪遭人耻笑而自卑或担心被老师训斥。这样就会逐步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在教学中,上课之前三分钟,我设计了“今日新闻”、“成语接龙”、“听我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融洽,学生身心轻松,思维的闸门大开,师生间距离感很快消除。在课的过程中,我便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与学生一起朗读、讨论,学生真正感到老师的“师道尊严”荡然无存了,倒象是学生的一位大朋友,师生的心贴得很紧,这时简直无话不说。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重财薄义时,为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曾提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有一学生当即脱口而出:“爷爷刚从乡长的位子上退休,过去常登门的叔叔、阿姨,便都远他而去、无影无踪,是不是也是一种人情冷漠呀?”只有这样的气氛、这样的环境、学生才会想说敢说、想说就说,想说能说,课堂上才敢于思考,善于钻研,创造力怎会产生不出来。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应该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究一味灌输,唯标准内容、唯参考书、唯教师是从,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是一些僵化的知识,可想而知,其思路也被牢牢禁锢在教材上、教师的讲解上,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不主张求异、不提倡质疑,学生不愿学习,唯有善于教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学的学生。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登台当“老师”,教师走到幕后当导演
长期以来,课堂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有的甚至恹恹欲睡。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当“老师”,教师只当“总设计师”,课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讲、课堂便真的成了学生的课堂,成了学生活动的舞台。
如在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词时,有一位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先让小组备课,准备面对全班讲课,要求课堂设计完整、新颖。从导课到讲解,再到分析、提问、小结、作业布置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对遗漏点补充或点评。结果二组的一位女同学款款大方地走上讲台,声音宏亮的作了如下导课:“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是黄河母亲养育了我们。回顾历史,上下五千年,可只有新中国,劳动人民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封建帝王的统治,无论国家兴旺还是衰败,劳动人民都在苦难中饱受煎熬……”语还未完,整个教室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试想,此时此刻,学生有谁能有心做小动作?有谁又能睡得着觉呢?
2、让多种活动走进课堂,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方式、多种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其真切的感受教材、领悟教材。如学习诗歌,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学习论证,可以举办辩论会;学习寓言、戏剧,可以演出课本剧;另外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演讲会等等,形式要丰富多彩,教师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学生就一定能在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愚公移山》是一篇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千古传诵,新世纪仍有其现实意义。我在讲读本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愚公、智叟两个人物形象,感悟文章的主题,让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愚公移山》,那惟妙惟肖的语言,那活灵活现的神情,那逼真可感的动作,都模仿的淋漓尽致,这不是一种主动参与的创造性体现吗?自然,愚公面对困难不畏惧的精神、智叟静止观点看问题的错误,便不解自破了。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比干巴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
3、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质疑探究
“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长进学问,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自主探究,善于质疑,善于发散思维。在学习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时,讲到“天上的街市物品摆放的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如何美丽。”我曾说:“如此良辰美景,就连只能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也自由自在的在天街闲游,天上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呀!……”正待继续往下讲时,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质疑:“老师,织女被关在天牢,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他们连相会都很难,怎么会自由的闲游呢?”这一问,教室里一下沸腾了,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是唇枪舌剑,有的争的脸红脖子粗,经过这一争议学生们都明白了: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正好表达了他对一种幸福、美好、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经过学生这一质疑、探究,诗歌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帮助者和问题的设计者、指航者、导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生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