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创新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李向阳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所确定的,是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原则。
从根本上说,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即贯穿于每一科、每一课、每一次活动之中。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它特定的优势。在这里谈一谈我的见解:
一、渗透创新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外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能力,必须改革“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四为主”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原则,确定了四个基本环节:
1、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让学生自学,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自学引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拨,但提出的自学提纲应符合教学目标,带有启发性,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充分肯定,保护其积极性,并对问题进行研究筛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之获得亲自参与的体验。
2、师生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激发求知欲,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索、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学习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一定要注意不要使合作交流留于形式,切忌只抽几个优秀学生回答问题而草草收场,使许多人失去思考的机会,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忽视集体的智慧。坚持让学生在民主、开放、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已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索的教学原则。
3、学习的反馈与归纳
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根据教材要求采用各种手段给予解答,对于学生的质疑或课堂的偶发事件,教师最好采用延时回答的方法,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以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组织作答,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思维。
4、深化小结
在解决学生疑难之后,由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其系统化、条理化,适当加深拓宽,留给学生思考创新的空间。
总之,在课堂上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重视实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钻研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捕捉各种现象、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一种课堂实验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索、回味和有益的启迪。
2、注重亲身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功能,可以将各种实验进行适当或必要的修改,使之更具有探索性,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推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评价,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当学生经历了设计方案----推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学生不仅参与了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了亲身体验,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三、利用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创造、研究的空间。
活动是渗透创新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光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还必须进一步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科技小论文、小制作、课外小实验、小设计,这一切重在参与,重在实践,重在给学生一种经历,使之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实践能力。如:利用书本后面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学们3--5人一组,合作交流。再如:对于环境的危害,完全用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而且也十分枯燥,我组织同学们对学校及周边地区和家庭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报告。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把知识用于社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如:针对我县部分地区开荒种菜的现象,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用科学的数据来呼唤人们对环境的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的兴趣真正地得以发挥,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高中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查找资料、动手实践、社会调查,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爱迪生曾用自己的体温孵鸡蛋,达尔文因用舌头去舔昆虫被蛰得痛苦不堪,正是这些可笑的轶事,造就了他们的伟大。同样,研究性学习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可贵的思维品质,飞奔从蹒跚起步,成熟由稚嫩走来,在迈向终点的进程中,沿途的风景同样也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