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
标签:
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必须时常回复到所学会的东西上而加以复习……牢固地记住所学会的东西。这比贪学新东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有些同学不了解复习的意义,平时学习不注意复习,到考试前几天才临阵磨枪,起早贪黑,结果考试成绩也不理想。有时碰运气答对几道题,分数不错,但时隔不久,所学的知识就忘掉了。平时不复习,只靠临时突击,是难以掌握知识的。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后复习则是课堂听讲的后续阶段。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不仅是巩固旧知识的必要做法。而且是获得新知识的前奏,是使新旧知识衔接并开成系统化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使短时记忆的材料顺利转化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
那么,怎样搞好课后复习呢?
1、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亦称“尝试回忆”或“试图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它具有检验听课效果的作用。也有人把课后回忆叫做“过电影”。如果能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的方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回忆可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
2、精读教材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初中表明,对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作业就做得越好,越节省时间。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读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点。对课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忆中未能再现的内容要着重精读。精读时要注意:把握要领,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内容,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3、整理笔记
课堂听讲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老师讲课的速度较快,难免会漏记一些内容,这就需要课后整理笔记时加以补充。特别是提纲式笔记,它只记录了课堂内容的纲要,因此必须整理笔记,充实内容。此外,在课后复习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也需要补充到笔记中去。
4、练习
练习包括书面作业、实际操作等。“练”的基本要求是: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切忌抄袭与照搬;要有针对性,针对重点难点练习,因老师最清楚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切忌题海战术;要留心总结解题方法,寻求解题规律,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要知难而进,不要一有问题就马上求助于老师,应力争自己解决,即使请教别人,也应建立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深刻印象。
上面的回忆、精读、整理、练习四步,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回忆”、“精读”和“整理”是理解消化课堂听讲内容的过程,“练”是运用知识,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四个步骤缺一不可。至于实际操作程序,则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或者按回忆—精读—整理—练习的顺序依次进行;或依逐个知识点分别进行这四个步骤,最后达到复习的目的。下面的一首听课歌谣,较全面地概括了本节的内容。
课前要预习,听课易入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需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