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
(2021-02-13 22:23:0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维光
新的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实际操作中往往困难重重,现把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理论支持系统不完善。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的共同、统一与均衡形成反差。国家课程是是国家文化、价值观统一和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体现,课程计划质量易于控制和掌握。而校本课程开发追求差异性、个性化和特长,强调社区和学生需求,尽管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但难以控制质量。正是如此,理论界也只是尽量回避,或只是作探讨性的论述。
不少学校正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取得可喜的进展,但许多人对于校本课程发展的意义何在、校本课程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有些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徒有虚名,这必然影响校本课程发展的品质。
二、教师缺乏课程观念、课程开发能力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较高。而在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程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永定性意义的因素,即教师是发展校本课程的主体或主角。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因为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把一个好的课程构想转换成为学生的实际经验。职前教师无专门训练。在职教师长期以来教授统编教材,执行一个教学大纲,形成对国家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的迷信与依赖,很少甚至没有对国家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过质疑,没有考虑过根据本校实际来制定和修改课程,这就造成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积极性和自我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时,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另外,师资水平普遍较低,在课程开发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水平较高的科目(如课程整合)无人问津,而对那些水平要求较低、难度较小、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则一哄而上,这就必然导致校本课程的设置的价值取向异化,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缺乏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确定、资料的选取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的测量,除了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评价方面的知识。并且,校本课程开发实行的是内部评价,教师评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程的价值和学生知识的增进和人格的完善。而目前中小学教师最缺乏的就是有关课程设计和评价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教师的开发能力。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课程专业能力和课程专业自主权的淡薄,是实施校本课程的最大阻力和障碍。
三、学校管理层课程改革意识淡薄,改革力度小。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是由校长、教师、家长与社区等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学校课程计划、评价整个学校方案的活动。学校管理层意志的集中表现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升学的认可度,这样削弱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一切以升学为参照标准的办学水平制衡器,也使学校管理层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资金、人员、设备、器材、场地等教育资源上投入不足,学校的大班制教学也无法保证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校本课程的优势也不可能得到发挥。
四、缺乏家长社会的响应。
中国家长和社会都十分关注学生和孩子的学校生活,但几乎不会注意学校的课程设置,至于课程改革他们也更是不闻不问,因此校本课程对他们产生不了什么反响,即便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的课程改革,他们也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和孩子是否考上高一级学校上。因而,学校搞好什么改革往往首先要面临家长的误解,因而想得到社会的响应就更是一件复杂的事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