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对话意识

(2021-01-25 13:48:03)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俞冬伟

一、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充分、能动的发展。新课程以此为基础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 “ 我 ---- 你 ” 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在这里,教师的权威不是 “ 外部强加 ” 的,而是 “ 内在养成 ” 的,即教师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重在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 “ 互动性 ” 和 “ 互惠性 ” ,通过信息交流达成共享、共识、共进,形成一个新型的 “ 学习共同体 ” 。对教学而言, “ 互动 ” 与 “ 互惠 ” 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 互动 ” 与 “ 互惠 ” 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 互动 ” 与 “ 互惠 ” 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主角转向 “ 平等中的首席 ” ,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学习是一个主动性和个性化的过程,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新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天赋、潜能、创造力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推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会学习。当然,作为课程不仅仅是现成教材知识,而且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性交往中建构生成的,这就意味着现代教学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后现代知识观的知识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的观点,深刻说明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 “ 旁观者 ” ,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主体人格为目标。传统课堂存在教师的 “ 霸权 ” 意识与 “ 控制 ” 行为,学生的 “ 从众 ” 态势与 “ 退缩 ” 行为,群体的失衡生态,课堂缺乏平等的对话,没有经验共享,学生习惯随大流,公众场合不爱发言、不愿参与,思维缺乏独立性、批判性,彼此封闭、冷漠,实践意识削弱,进取精神泯灭。新课程改革呼唤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反思与超越,通过对话、交流、合作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民主、信任、关爱、宽容与理解,受到激励、鼓舞、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课堂对话是一种自主、自由发展的人性化教育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 “ 对话 ” 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 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 ” 所谓 “ 对话 ” 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 对话 ” 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作为一项原则激发的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作为一种意识换来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强调的是经验在教学上的重要价值。通过对话可以展示师生之间精神追求的可能性、探索真理的热情,找到彼此认识自我的途径。

教师的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合作文化的环境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5 对话教育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

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对话不同于 “ 讨论 ”“ 交流 ” ,重在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对话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要注意以下几点:

平等交流,学会 “ 倾听 ”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带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俱来的特权,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以 “ 绝对权威者 ” 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往往从扭曲的 “ 善意 ” 出发,凭着自己的想象任意塑造学生。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强调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都要有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平等相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力的,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拥有自己的 “ 权利 ” ,在相互交流中彼此尊重,学会 “ 倾听 ” 。倾听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对话的一种态度、是学习的一种能力,倾听的意义在于以言说者的声音撞击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情感需要在共鸣中得到释放,以言说者的声音撞击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在撞击中闪现火花,释放新质。自主构建,学会 “ 共享 ”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 “ 自主建构 ” ,而不是为世界创造全新的思想。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教育应成为作为人的师生的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师生双方彼此应该有一个欣赏、提升的态姿,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构建。

交互质疑,学会 “ 宽容 ” 。成功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着各种观点合流而碰撞的 “ 意义交汇场 ” ,是新观点的产生过程,是新见解的生长过程,是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的见解的个性与发现的 “ 大观园 ” 。课堂教学应构建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思想,在理解与宽容基础上共同体验,在共性之中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个性,并且通过他人来确立自己在 “ 言语 ” 中的位置。宽容是一种美德,能让人们亲近起来、和谐起来,甚至让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而自省。宽容是一种人格力量,它能构造一种具有信任感的人文环境,产生相互支持的凝聚力,成为有朝气的群体得以团结的精神纽带。

总之,通过对话师生双方能够体会到彼此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能够理解彼此作为主体的存在。对于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解放, “ 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成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 ” 对于教师而言,对话意味分享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 “ 对话 ” 呼唤平等民主、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新课程强调的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它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和效果。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主体性认识不断提高,信息来源多渠道,知识在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渗透、对流和互补,师生关系开始由 “ 前喻型 ” 文化向 “ 并喻型 ” 乃至 “ 后喻型 ” 转化的趋势。如果教师仍坚持课堂上权威的阐述,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诱发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师生关系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以 “ 学习共同体 ” 的构建为契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促进教师角色由阐述的权威者向学生的朋友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转变,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师生和媒体之间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开拓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

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理解应该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表面上看,师生关系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其实不然;一定的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透过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观。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 “ 主宰 ” ,不是 “ 上帝 ” ,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强调 “ 对话 ” 在教学中的意义暗含着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袁振国先生在《课堂的革命》一文中是这样审视传统课堂的: “ 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致社会都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 改变传统师生关系,是教育观念一次重大转折,是职业道德的一次飞跃,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甚至是教育思想一次深刻的裂变。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不是改善,是改革,是新取代旧的一场革命,是教师和学生从对立、冲突的关系中的一次解放!

建立起平等 “ 对话 ” 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化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森严的壁垒。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 “ 对话 ” 的 “ 贵族 ” ,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落为 “ 对话 ” 的 “ 奴隶 ” 。另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 “ 屈尊 ” 、 “ 倾听 ” ;而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民主、互动、发展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 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则是教师式的学生 ” 7 ,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教师作为 “ 平等中的首席 ” 其意义在于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此时,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被抛弃,而且得以重新建构,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应该看到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将直接诱发教师行为的新变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学活动是以教与学之间的 “ 对话 ” 为基础,更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以教与学之间的 “ 对话 ” 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是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 “ 伙伴 ” 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 “ 价值引导 ” 通过教师的教育意向实现的,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具有与一般的对话、交流不同的特点 ---- 教学活动是有特定的方向和目标的,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负有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 引导 ” 也意味着学生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因此,教师应积极通过对话参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和条件,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 “ 顾问 ” 作用。 “ 自主建构 ” 则进一步指明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这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为任何知识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

教育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彼此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学习是一种分享,课堂是一种对话,教育是一种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需要找到突破的关键点,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师生教学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彼此掌握教与学的策略,把课堂真正改造成为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精神乐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当前教师的作用观正在由过去的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正在由教师 “ 统帅 ” 一切向师生 “ 互动 ” 发展转变,即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发展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