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
(2020-07-19 20:09:1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特性。课程改革对我国过去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进行了变革,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实践中存在的过于强调生成而弱化预设的不良倾向,却有矫枉过正、以一个极端代替另一个极端之嫌。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
一、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不能偏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预设,它包括筹划与设计。“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经历那些事;先在想象中设想,我们需要什么,预设些什么,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那些事物。”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筹划设计。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教学主题、时效、行动主体和形式等4个要素。以时间为标准,可以把预设分为长时预设、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长时预设主要是指周期或单元预设;短时预设主要是指课堂课时进程预设和板块预设;即时预设主要是指教学中的意外预案和情境反应。3种预设各有优劣和主要适用范围,因而在实际运用时应当注意发挥各自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本文所论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教学预设,即上述的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为相关成员确定了活动目标、任务、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一个好的预设,总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检,能发挥协调作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尽管教育者往往在教学前就预设了教学的过程,但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因素尤其是具体的情景是难以预见的,因而教学中常会产生许多生成性的问题。
什么是生成?生成就是创生或生长。生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者预设的;另一类是教育者不曾预设的。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观,要求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注重教学的生成,契合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
预设与生成,既对立又统一,关键是要适时、适度。
二、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不能忽视课前的精心预设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统得过死”。新课程对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提出批判,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并创造出教学实践中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美化、强调生成而贬低、弱化预设,便是其中之一。
例如: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动态生成,因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得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于是,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现象。一位教研员撰文述说了他观摩小学语文课时听到的3节“不知所措”的生成课。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乌鸦喝水》。为了让学生体验乌鸦的聪明,领悟遇到困难时自己主动想办法的道理,教师特意准备了瓶、水和石子,让学生上台演示。在一个学生演示时,一粒稍大的石子卡在瓶口,任凭怎样摆弄也进不到瓶里。教师当即抓住这个“生成”的机会,提议让学生想法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拥上讲台,教室里乱作一团。但直到下课,石头依然卡在瓶口。显然,石子卡瓶的情节不是教师有意安排的,然而为了实现即兴生成,教师非让学生走“卡在瓶口的石头必须进入瓶内”这一死胡同不可。其实,换一粒小石子就能很容易地解决问题,可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这样做。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塞翁失马》。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问题时,执教教师有些兴奋,即刻放弃计划,抓住这个“可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堂课就在马是公或是母的争论中过去了。第三位教师执教的是《虎门销烟》。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争论,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令人啼笑皆非。这种缺乏目标、漫无边际的生发往往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挤占了教师和学生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观摩了这3节课后,该教研员说自己现在对课堂即兴生成是“提心吊胆”。
这些错误的做法,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没能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表面上看,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其实,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教学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两者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它们都是有效教学的手段: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更富实效。没有精心的预设,学生再活跃,课堂再热闹,也掩盖不了教学实质上的苍白,好看而不中用。另一方面,教学需要在生成中展开,不能很好利用生成资源的课堂,往往会缺失人文关怀和创造灵性。新课程不是不要预设(也不能没有预设),而是要改变传统过于注重预设的弊端。因此,我们不能矫枉过正,用一个极端代替另一个极端。就当前教学实践而言,尤其需要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也不能贬低和忽视课前预设。
三、兼容兼顾,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互动共生
精心预设可以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和有效。课堂的有效生成至少需要4个条件:第一,教师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驾驭能力,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基础;第二,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务实的评价机制,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动因;第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前提;第四,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弹性预设,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关键。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动态生成,并不是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信马由缰,而是要实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互动共生。
第一,坚持目标导向。教学目标是一定时空下教学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教育者预想的教学结果。只有制定恰当、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有效的实践。教育者要充分认识目标导向的重要意义,切实制定正确的教学活动目标并用它去统领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前提。新课程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中“学生的发展”就是新课程下教学活动的目标,教育者要让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二,无为而为。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美国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竣工后,如何确定连接景点之间的路径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如何解决?设计师决定采取绘画的“留白”艺术:他们在乐园空地上撒上草籽,提前开放乐园,让游客在景点与景点之间随意踩出一条条小路。之后,设计师依照游人踩出的小径,设计出景点之间的道路。这个设计获得了“园林艺术最佳设计奖”。设计的独特匠心在于:景点之间的道路是游客自然“生成”的,而这种自然生成又是设计师精心预设的结果。游客的“有为”缘于设计者的“无为而为”。同样,教学过程要实现“鱼跃”“鸟飞”的生成,也需要预设“海阔”“天高”。“鱼跃”“鸟飞”正是“海阔”“天高”预设的“无为而为”。
第三,兼容兼顾。一个好的教学预设要符合3条标准:一是有正确的方向;二是实事求是,符合科学规律,既不虚夸也不保守;三是简便易行,具有可检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合理、方法科学、措施有力,能随时检验执行的情况。为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这既是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有效动态生成的起点。’
第四,有收有放。预设不是在课前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展示出来。它是教师对学生课前进行的清晰理性的设想,是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和对策的准备。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实际的教学活动在很多时候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甚至相反。这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以免临时被动。
总之,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我们关注预设,并不是否定生成的意义,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我们提倡生成,也不是要摒弃预设的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