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典型案例评析
(2020-07-19 20:00:02)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校本教研 |
分类: 教学研究 |
校本教研是走进新课程后提出来的重要命题。几年过去了,校本教研点上有见树,面上难突破。
教研缘何难以走向校本?引领互助、自主反思和跟进教学是校本教研三大标志。只有当具有引领互助作用的研修能够吸纳全体教师主体参与、并跟进教学过程,教研才能真正走向校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然而,
——面对汪洋大海般的基础教育,已有的专业支持力量杯水车薪;
——通常教研因时空局限难以跟进教学。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经由抓准问题、归因问题、提出措施办法、尝试实验到总结反思的一个过程。过程的每一步所需要的专业支持,现实教研无法做到。
——通常教研活动不仅难以让教师全员参与,难以让每个教师发出自己声音并受到关注,更难形成多边互动的教研环境。越是规模大的活动,言语霸权越厉害,互动合作越弱。教研活动常常成了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听教研看教研。
教研员与老师工作的共同特点都是传播理论、知识和经验,而不直接生产知识、创造理论。校本教研三大标志特色都要通过“传播”来实现。信息从拥有者送达需要者,不是机械照搬和简单贩运。教研信息的传播是多向交互的传播,最基本的两个传播向度是:从专家的理论形态向老师的实践形态传播和从老师实践形态向专家、理论工作者的传播。前者需要解决信息传播的一对多、从不对称到对称(理论要符合实践需要、容易被老师理解);后者则需要解决信息传播的多对一、从分散到聚合,其间包括信息发现、收集、去伪、整理,归类和差异化比较等大量工作。互联网是充分便捷满足上述功能要求的最佳信息传媒。一方面,互联网象马蹄形磁铁可以将所有散落在漫无边际的草堆上的铁针吸出来一样,网络能够按照信息需要者的需求,从信息拥有者手中最快找出来,又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从拥有者手中传递到需要者手中。今天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人,不利用网络难以想象。校本教研三大标志成为现实教研三大瓶颈,亦反映了当今教研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和局限。这便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网络教研的缘由。
经过几年的探索,利用成长博客开展网络教研的好例子附拾皆是。海南省教研培训院化学教研员吴益平将下学校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延伸到网络,便是创新网络教研,突破教研瓶颈,促进教研走向校本的一个典型案例。且看他们现在正在开展的一个活动:
“海南省中学化学网络教研第二阶段活动具体安排
海南省中学化学网络教研第二阶段活动定于10月中旬开展。本次活动将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从备课、第一次上课到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我们将邀请省高中化学中心组成员现场跟进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胡久华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黄燕宁博士等学科专家通过网络跟进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课题: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2课时 (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授课教师:海口二中化学组冯慧俐
备课(网上研讨1)
第7周星期天(10月14日),教学方案上传“化学频道”。各位老师可以发表观点,提出改进意见。 第一次上课(海口二中)
第7周星期二(10月16日)下午第2节
高二(1)班
听课,问卷调查,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 网上研讨2 10月16日晚,将课堂教学实录、课后研讨精要等上传“化学频道”,供大家研讨。 第二次上课(海口二中)
第7周星期五(10月19日)上午第2节
高二(2)班 听课,问卷调查,课后研讨。
网上研讨3
指导备课和听课评课是教研员最基本最经常的教研工作。在非网络状态下,听评课局限在听课教研员与上课老师之间的一对一交流、一次性无跟进互动。随着教研员离开学校,听课评课活动即告结束。在上例中,吴益平老师将指导备课和听评课延伸到网络后,整个听评课活动结构发生了改变。上课老师两次以上的发表,教研员组织青年教师教研会成员共同对上课老师的两次教案和上课实录,用评论的方式开展案例研讨。一次互动变成连续跟进的多次互动,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几百教师参与研讨和分享经验,大大放大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老师独学无友,无人指导互助时,专家总结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归纳提出“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教研范式,为大家熟知,却难以实行。延伸到网上后,不仅上课老师,而且活动参与者都通过冯老师教学案例经历了一个“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认识飞跃的过程。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听评课活动延伸到网络所形成的群体教研氛围,积极主动、民主对话、平等互动的教学研讨,让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唱主角。提供教学设计和听课案例的冯老师更是幸运和快乐。冯老师13日晚(星期六)23时将教案上传,至16日晚,三天获得一万多字的点评,400多个访问。教学案例研讨不仅在众多化学教师之间开展,而且省教研员、省化学中心教研组的骨干老师、还有北师大老师胡久华博士与首都师大老师黄燕宁博士专家都参加了这次研讨。我发现,在3天52个点评中,除了一个是上班时间写的,其余评论都写于晚上和星期天。是网络使这次听评课活动不仅有引领互助、认识飞跃,还有鼓舞、激励、唤醒和带动。老师期待教研员听课评课,教研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上课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给大家分享。网络赋予了教研员一次听评课活动如此大的效益,也让普通老师获得众多专家的引领和同伴互助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据我了解,海南省、市县教研室对教研员下学校听评课都有规定,一学期一般在20节左右。我想,如果全省几百教研员都能这样去做,不一定要照搬具体方式,而是充分利用网络支持。每个教研员就能带动一大片,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教师自主反思的校本教研便能够长流水、不断线地在各个区域和学校开展起来。(蒋敦杰)
校本教研三大标志,恰恰是教研走向校本的三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