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该如何看待备课

(2020-06-06 17:50:2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备课

分类: 教学研究

备课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准备上课,凡是与上课有关的准备工作,似乎都可纳入到备课的范畴之中,如今,更多的称之为“教学预设”,其本质倒并无差别。在教学理论中,则冠以“教学设计”,并且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进行教学设计的不同程序及方法,如Dick等人提出的教学设计的九个步骤: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检查起点行为、制定作业目标、拟定测试题目、提出教学策略、选定教学内容、作形成性评价、作总结性评价。是目前比较完善的一种教学设计的系统模式.

在本文中,我并不想说如何进行备课,力所不逮也,我想撇开具体的教学设计——备课不谈,说说今天怎样对待备课的态度问题。

不知道在我参加工作以前的老师是怎样备课,在90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备课似乎比较随意,一本简陋的笔记本,就算是备课笔记,由你根据自己对备课的理解在上面写下你的教学设计,可简可繁,各人面貌各不相同。几年后,教研室针对这种备课随意的现象,设计了统一规范的备课本,统一下发,要求每位教师均按备课本的规范进行教学设计,从课时、课题直至教学时间等,必须全部填写完整,如此才算备课达标,后来,在末尾又增加了一格课后回顾,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如此一来,备课就显得十分规范,也便于管理教学的部门的检查,不用看具体内容,只要一看是否填写完整即可,但同时也带来了千人一面的弊端,而抄教案的现象也随之而产生,一本本字迹工整、格式规范的备课本背后,又有多少是出于自己的思维结果,有多少是真正用于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备课的革命,要求废除这种死板的备课形式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于是出现了备课的革命,提出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口号。而网络,为此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的教案,而自己所要做的就是下载、编辑、打印,于是抄教案又进而升格为电脑复制,备课,还是一句空话。

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备课?是一个摆在教师、教学管理者面前必须解答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首先应该弄清的是为谁而备课的问题。也许都会说,是为自己更好的上课而备课,其实这并不那么确切,我以为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备课。陶行知在在其“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阐述中便明确指出:事怎么做便怎么学,事怎么学便怎么教。教,是为了学,同样,备,也是为了学,离开了这一前提,所有工作都是徒劳、白费力气的。我们只有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出发,才能真正重视备课,为学而教,为学而备。

其次是备课的形式和内容之关系的问题。我以为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如果教师真正落实了以学论教,为学而备,那么表现为何种形式,完全可由教师自己来掌握。可简可繁,可写可打,可独立可合作借鉴,可提前可中间也可课后反思提高,只要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一基本立足点,有效就行。

其三是从繁琐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后,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的问题。变革备课的方法,其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提高备课的质量,发挥备课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不使教师整天为备课所缠,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那么这些时间做什么呢?“节约后再浪费”,自然是断不可行的。利用这些时间,加强自己的学习,加强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行动的质量,是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和实施的。唯有如此“学而不厌”,才能进一步“诲人不倦”。

苏霍姆林斯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提到一位历史教师上课后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身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身来备课,为学生而备课,让我们共同努力。

(枫叶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