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方法与技术运用
(2020-06-03 17:20:28)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桑昌银、桑新发
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法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真实地了解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促使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重视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
不同的评价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会各不相同,如果在评价方法上存在缺陷,预期的目的就可能无法达到,甚至出现与评价目的背道而驰的后果。为有效促进和激励的学生发展,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尝试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 ----两极评价,把“加强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定性评价”置于突出地位,从而积极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效地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有机结合
相对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拟评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为一个评价参照物,然后把这个学生下一阶段的评价结果与参照物相比较来评价该学生的优劣。例如:某语文教师在新学期伊始,他把学生的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成绩、一篇观察日记、学生的学习反思等为参照物,再把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相应的被评方面与之相比较,从而判断学生成绩的升降幅度,评价学生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效。通过相对性评价,使学生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可以随时了解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变异,这种变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又进一步的发展动机。
而绝对性评价是指把学生的某些方面与统一的评价标准相对照,给出一个绝对的分数,来评价该学生的优劣。例如:某低年级语文教师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所规定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的识字写字量,来与某生的实际识字写字量来评价该生的学习汉字的能力。通过绝对性评价,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但这种评价只能评价学生当时的学习水平,而不能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反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进步与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对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下决心发愤学习的恒心。而绝对性评价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相对性评价的起点成绩,再将每学期结束时的绝对性评价结果与起点成绩相比较。这样把两种性质不同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看到每个学生一学期以来的语文学习成绩,还可以发现学生一学期来语文学习的进步幅度。这种结合最终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新的学习动力。
激励性评价与批评性评价有机结合
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是评价目的之一。注重感情的激励性评价就有力地突出了“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这个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到自己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成绩不仅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上进心,使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但激励性评价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可随意滥用,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对文化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不宜加以润色,给予褒扬,这样会误导学生向另一个不良极端发展,从而迷失了语文学习的指导方向,偏离了语文学习的知识范畴。
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方式习惯上的长处,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语文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注重理性的批评性评价就充分体现了“指出不足”的重要性。所谓批评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指出一些不足,给予一些警告,从而帮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但批评性评价一般非常强调事实,而忽略人际感情,往往没有考虑到被评价者的承受力,而使被评价者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让激励性评价和批评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一片赞誉声中满怀信心地大踏步前进,又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以我校教师对一位同学的评价为例:“你在本学段的语文学习当中,能勤于思考,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尤其是在完 成 老师布置的作业之余,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给自己再布置另外一份作业,令老师刮目相看,让同学视为楷模。但是,语文成绩优秀的你在书写方面还要加强练习哟!”这是表扬与批评并存的评语,使学生在读了评语之后,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又知道了自己在书写方面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明确了需要努力的方向。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语文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应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多以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以分值或等级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这种把评价结果数量化、等级化的量化评价方式,具有简单、明了、准确、便于统计等优点,是教师常用的评价方法。虽然量化评价追求结果的客观性,但是评价结果仅仅是用数字或等级的形式来体现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成效,学生学习情况的丰富性却被这些枯燥的数字或等级所掩盖,不能科学、严谨、客观地评价学生,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必须重视对学生素质标准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往那种简单的量化评价方式,不能科学、全面地考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尤其在多元、开放的评价指标而前更是显得捉襟见肘。为此,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运用有效的质性评价方法。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注重对学生平时的了解、考查,准确、系统地进行日常的观察,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做好记录,并用积极地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性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把每一次评价都作为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不断促使自己奋发进取。
因此,教师要想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必须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结合的评价结果,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了学生的其它潜能与特质的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使学生认识了自我,树立了信心,从而在自尊、自信中愉快地成长。
除以上三例“两极评价”以外,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尝试运用了“细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有机结合”、“抽象性评价与具体性评价有机结合”、“独立性评价与整合性评价有机结合”的两极评价方式。但这种方式仅仅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强调的“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众多评价方式的冰山一角,我们在此论述新课程实施中的点滴体会,旨在“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倡导教师发挥创造力,设计出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