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要注重“应用”这杆秤
(2020-05-21 17:20:1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 |
分类: 教学研究 |
龙超凡、何幼妹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行,学校争先开发校本课程。记者近日在福建诏安等地学校采访发现,一些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实际作用认识不甚清楚,开发校本课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将校本课程等同于“师本”课程。有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去考虑、调查学生的真正需要,而是看本校的教师会什么,有什么特长,愿意开什么课。而实际上,教师认为学生需要和喜欢的课程,往往不一定是学生需要和喜欢的。
二是片面注重显性课程的开发。由于剪纸、书法、绘画、灯谜、表演等课程容易出成果,上级来检查、兄弟学校来取经也能“拿得出手”,所以这类课程备受学校青睐。而一些没有具体形态的课程,虽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价值,但因为很难有显性的成果,所以开设得比较少,如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
三是学科拓展类课程未得到重视。一些学校很注重特色课程的开发,如乒乓球、艺术课程等,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还得重视学科课程的拓展,如语文课可以拓展出“新闻采访与写作”,思想政治课可开设“礼仪与交往”等。
四是校外资源利用率低。很多学校都很重视校内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而忽视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事实上,学生真正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社区去探究、去学习,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上,有个别学校还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从而大大削弱了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
漳州市普教室主任曾晓东认为,校本课程不能偏离实际需要,教育部门应继续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校本课程的“含金量”,让学生“个个能成才,人人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