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研活动“研味”要浓

(2020-05-19 17:55:32)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孙宝华

教研活动是学校引导老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素质并走上幸福研究之路的有效载体。像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沙龙和论坛等是教研活动中最有生命力的几种形式。面观或亲历一些教研部门或学校的教研活动,总感觉 “ 研味 ” 不浓,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教研活动 “ 研味 ” 不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参与意识不强,内动力不足,感觉不到教研活动的价值和力量,少数教师 “ 身在曹营心在汉 ” 。教研活动 “ 研味 ” 不浓,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不接触实际,形式呆板枯燥、让教师感到 “ 没劲 ” ,教研活动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相应的教研文化。要浓化教研活动的 “ 研味 ”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教研问题 “ 研味 ” 要浓。问题是教研的生命,只有贴近教师实际、贴近课堂生活并有价值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能让教师感觉到亲切感,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和思考,并自觉主动地参与,感受教研带给自己的智慧、力量,以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是行动研究者,研讨的问题应立足于小、实、真,切忌大、远、空。研究问题的生成,应来源于教师自身和熟悉的课堂和学生,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会打动教师的心,撩动教师的思维,吸引教师自发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研讨的问题或主题要事先通知参加的教师,让教师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来参加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产生智慧的碰撞和共享,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实据和助力。

教研方式 “ 研味 ” 要浓。教研活动应紧紧围绕课堂开展,贴近课堂,立足课堂,让教师感觉其亲和感、真实感和生命力。学校领导或教研员要从活动中自觉地 “ 退 ” 下来,作为平等中的一员参与到活动中去,把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主持等权利和机会交给一线教师或具体项目组,让教师充分体验教研活动的价值,并从中学会换位思考,更好地融入到活动中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学校要创造多维平台将其很好地融入,以此支撑起教研活动的 “ 天空 ” 。同时,要创新形式和运行机制,坚持把品牌活动和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从而将教研活动做到教师的心里去,促进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

教研文化 “ 研味 ” 要浓。教研文化是在学校全体教师的一种追求,是发展学校文化、提升办学品味的主要途径,是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可持续发展学校的重要手段。营造氛围,让教研成为老师的自觉行动,让学校的每一角落充满教研的气息,让学习成为老师的必需,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让新老教师连起来,骨干教师亮起来,一线教师动起来,孵化和催生浓浓的教研文化。因此,学校行政人员要和教师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尊重教师、信任教师;要一改 “ 检查 ” 心态,要以 “ 研究 ” 为主,以鼓励为主,以奖励代替批评;要作为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让浓浓的读书学习、反思和研究之风从校长、教师身上 “ 刮 ” 起来,让教研文化无声地流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养、浸润着教师的心灵和智慧,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真正走上幸福的研究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