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系统化课型
(2020-05-16 19:25:4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唐渊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很多学校在标准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将高效课堂的各环节,固化成新课型,并形成了一套新课型的课堂模式和流程。新课型伴随着教材的重新整合与教学结构的重新规划,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能让高效课堂更加系统化、更有层次感。
新课堂:从模式到特色
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课堂真正回归人本,让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已经成为每个教育人的责任所在,也是校长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努力方向。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的流程与模式越来越被认可。许多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不断去高效课堂模式较成熟的学校取经、学习,从“临帖”开始,模仿并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然而,每所学校的自身情况不同,每名学生的学情也不同,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很可能“得其形不得其神”——课堂看起来有模有样,但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各种偏差。如何避免这种现象?这需要学校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良、不断创新。
课堂的形态结构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回顾四川省蓬安县河舒初中的新课堂建设历程,在课改初期,遵循了一种成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新课堂成型的过程,正是教师研判学情、亲近文本、解读课标、引领激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时,学校并没有太多的课型概念,只有简单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课堂流程也都大同小异。
随着课堂模式的逐渐成熟,很多教师也提出,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情,创新课堂流程与课堂模式。于是,学校在“生为本、学为主”的核心理念下,针对课堂流程进行了一些自己的调整,勾画出了自己的“行走路线”。学校鼓励教师自主创新课堂,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具个性化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努力下,学校的课堂状态焕然一新,不仅符合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流程,还加入了个性化的改良。在有些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检测反馈,这些流程未必要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双方的心智结构和课程标准,对课堂进行重新调整,对其中的某一个流程和环节精心设计,并有效组织实施。如此一来,教师的智慧体现在课堂的设计中,他们会增进对新课堂的理解程度,提高对新课堂的驾驭能力。
现在,这种走出模式约束,改良、创新课堂的实践,已成为学校的课改活力之源。从模式到特色,这是学校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在这个基础上,丰富多彩的新课型也就呼之欲出了。
新课型:从独立到关联
课堂内容不同,课堂模式也应该有所调整。而将调整的方式再次流程化,固定、传播,并在全校推行之后,就形成了崭新的课堂形态。学校不断推出了许多与高效课堂理念相吻合的新课型。
其实,学校一直有许多新课型的尝试,例如复习课、活动课、游戏课、实践课等,但这些都是针对某些特定内容并相对独立的课型,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后来,有教师提出,是否能根据学情,将课堂流程分割并固化,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新课型模块”?这个提议受到了全校教师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调查研究、献计献策,从课堂实践出发,整合教材、调整结构,最终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自主学习课、合作探究课、表演展示课等课型。这些课型各自有不同的流程,但同时又相互关联,会让高效课堂更加系统化、更有层次感。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会深入研究教材与课标,打破每节课内容的限制与约束,大胆调整、细心规划、重新设计,将教学结构整合为一个个单元和模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课型的实施。
自主学习课。在自主学习课上,教师会向学生分发导学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堂内容,然后按照导学案的规划,一步一步完成学习目标。一般课堂上的自学时间,只有几分钟,有时会导致学生自学不够充分。在自主学习新课型上,学生的自学时间非常充裕,而他们自学的内容,不再是一节课的内容,而是经过教师的规划与整合后,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上挂下联、循序渐进,会让学生的自学更有层次感、更有延续性。此外,教师还会准备许多课外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去拓展、去了解,从而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与延伸。
合作探究课。合作探究课在自主学习课之后进行。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将自己的收获、感想、方法、疑难等内容,记录在导学案上。这些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成了合作探究课上的丰富资源。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他们的资源也不同,所以,合作探究的过程,正是相互分享、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答疑的过程。合作探究课的流程是,学生先进行对学,互换导学案,分享对方的智慧、解决对方的问题。对子之间无法解决的内容,则需要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在自己小组的黑板上,记录下最有价值的技巧和方法,然后针对小组的共性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巡视,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启发。
表演展示课。在高效课堂中,展示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呈现成果、分享经验、提出质疑、表达思想的过程。展示课是表现学生生命活力过程的课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通过展示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对问题的思考会逐渐变得更广、更深、更全面。此外,展示课还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重要渠道。展示课中学生的表现,会把他们知识上的缺限、能力上的差异、个性上的特点,都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只要认真观察、总结,就能有效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新课型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有时,自主学习课会比较沉闷,学生不一定能长时间地保持认真自学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就会调整课时,将自主学习的时间缩短为20-30分钟,而将剩下的时间,留给合作探究课。三种课型的关联是——自主学习课熟悉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暴露学情;合作探究课初步解决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进行问题的再发现、再生成;表演展示课利用自主学习课和合作探究课生成的问题资源,对学习内容进行集中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现才华、教师发现问题。
其实,无论是何种课型,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则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要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就必须明确自己在这种师生双边互动活动中的职责与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小组、班级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问;应当认真倾听,进行自我对比,明确他人的优点与不足,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应当理清思路,留心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及时记录、认真纠错。在高效课堂中,每名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这也正是开设新课型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系四川省蓬安县河舒初中校长)
链接·新课型课例
教师:张东荣
内容:八年级地理
课型:自主学习课
合作探究课
表演展示课
课堂说明
教师在课前进行教材整合和教学结构调整,将与“地理分界线”的相关内容集合在一起,包括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地理意义、风土人情、气候变化等内容,将原本需要2-3课时的相对独立的内容,形成一个单元模块,进行2课时的新课型教学。第一课时为自主学习课和合作探究课(也可分占一课时,本次教学实践,教师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将两种课型整合在一起),第二课时为表演展示课。
自主学习课
教师首先以“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由学科代表组织全班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本节课学习后应达成的目标要求——了解秦岭、淮河分界线的位置、地理意义;了解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了解秦岭、淮河分界线附近的风土人情;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方式,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爱国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
解读完学习目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了明确的自学方法与要求:
1. 初读教材,感知学习内容。
2. 再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检测练习。
3. 拓展阅读,掌握教师提供的补充内容,并对自己的课外积累进行归纳与梳理。
4. 学习方法,掌握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课
学生自主学习结束,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自学检测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情,然后根据学情,选择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 说说你所了解的我国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分界线及划分依据都是什么。
3. 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4. 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演展示课
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根据合作探究的情况,将展示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并明确展示方式。
学生通过出示实物、制作思维导图、分析数据、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完成展示环节。由于时间充裕,学生的准备很精心、展示内容很丰富,评价、质疑的环节也非常流畅。
展示质疑环节结束后,教师再次出示检测题,以教师点名和学生抢答的方式,完成检测练习。检测完毕后,学科代表总结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做出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