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材重整下的课型重构

(2020-05-15 19:54:28)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胡志民

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的“3D大课堂”是集“大单元”、“大读写”、“大展示”为一体的高效课堂模式。“大单元”解决学习材料的问题,“大读写”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大展示”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

本期,周刊刊登天卉中学调整教学结构、整合教学资料的探索,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将课堂流程分解、固化到新课型中,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

→教材再整合

围绕着“大单元”理念,天卉中学将语文教材重新整合,形成了既适应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不违背教学规律又充分考虑学情的课程体系。

大单元整合理念

“大单元教学”首先立足于“破”,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安排”、“学年安排”。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科知识重新进行规划与整合。

从内容上看,学校将每一个学期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小单元”,将每一个学年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中单元”,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大单元”。

从教学组织架构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单兵独斗,以课本的编排单元为内容进行备课。而“大单元教学”是以两个班为一个“小单元”,以四个班为一个“中单元”,以所有班级为一个教学组织的“大单元”,统一进行教学安排。

从评价体系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对教师与学生的个体进行评价,而“大单元教学”是对教学组、单元组、学科组,进行单元性、整体性评价。

从教学管理上看,“大单元教学”的管理指向整体,从“大教育观”出发,遵循系统论、整体论,其特点是:大整合、大贯通、大迁移。

大单元整合原则

开放性原则。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学习与人同在、与生活同在。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生活,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学校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甚至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让相邻学科的知识“上挂下联、左顾右盼”,逐渐走向跨学科整合。

宏观性原则。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奏”。在教学流程上,教师要先阅读、消化所有教学内容,然后重新整合,把浓缩后的知识,通过巧妙、精心的编排,重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互补性原则。在教学架构上,学校从学科教师的整体情况出发,强弱搭配,以模块为单位,采取单元组合,分块上课。在实际操作中,每两个同科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共同负担四个班同一学科的教学。这样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了教师资源,让教师能够“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也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公平。

认知性原则。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就是说话和写作,有“张口为语、动笔为文”的说法。涉世未深的学生只能把自己的所闻、所见,简单地叙述出来;随着阅历与见识不断增长,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等,他就具备了向别人解说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再进一步,就会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拥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时候,他就希望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一系列认知活动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的。因此,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整合也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

实践性原则。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整合,着眼于“大”字,要求教师在执教时,不能只是局限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而是应该把眼光放远,将学生课内的“学”和课外的“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整合在要求学生精读课文的同时,还在每个单元都编排了“自研篇目”。此外,学校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综合性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读写新课型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两个基本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学校开设了以阅读为主的“名篇佳作激情诵读课”、“任务型阅读训练课”、“名著赏读课”、“精读品析课”等课型,也开设了以写作为主的“真实感知体验课”、“写作思维模块训练课”、“作文技巧提升课”等课型。下面以“名篇佳作阅读课”与“真实感知体验课”为例,简单介绍学校的读写新课型开展情况。

名篇佳作阅读课

学校将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进行整合,安排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在完成“精读品析课”之后,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开展“名篇佳作诵读课”。

内容:诵读散文《匆匆》。

目标:1. 品读精美文章、积累妙词佳句。2. 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情感。

方法:读—谈—积—创—展,五步激情阅读法。

阅读流程:

1.

初读。请定下神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开始阅读文章。要求:知道作者及文章出处;标划重点词语,知道词语的音、形、义;标出经典语句。

复读。完成初读后,请轻声再读文章,巩固初读收获。要求:概括文章的内容及主题;总结自己的阅读感受、启发和收获。

感读。通过初读、复读,你一定对文章有了较深刻的感悟。现在,请充满激情地大声诵读,享受阅读的快乐与精彩。

2.

完成阅读环节后,请将读书的收获与自己的对子共同分享。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可以是对经典句子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收获、感想等。

3.

制作自己的读书卡片,要包括文章的题目与作者、字词积累、内容主旨、佳句摘写等内容。

4.

结合阅读,写下自己的读后感,然后进行文章仿写。

5.

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不同的形式,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朗诵、可以背诵、可以发表阅读感受,也可以评析佳句、展示创作。

真实感知体验课

天卉中学的作文课是按照“七年级练感知—八年级练思维—九年级练技巧”的顺序进行的。学校给各年级分别开设了“真实感知体验课”、“写作思维模块训练课”、“作文技巧提升课”三个基本的写作课型,每种课型都以单元整合的写作主题和内容为训练重点。

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学校安排的是写人叙事之社会篇。教师会根据“七年级写作练感知”的要求,将学生带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去亲身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获得真实的写作素材。学生会展开联想,将素材进行组合与取舍,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的作文课,让学生走出了“苦思冥想编素材,言不由衷苦创作”的作文之困。学生写完作文后,会利用“作文评价表”,进行作文自评或互评,根据评价项目,给自己和同伴的作文打分。

→展示新课型

学生在展示中,会强化学习目标,拓展出更多的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应该重点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不但能够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也能展现个人风采,获得成就感。

根据“大展示”的理念,学校设置了3种课型: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下面简单介绍“提升展示课”。

课型:提升展示课

内容:七年级语文下册

目标:1. 多角度创作,提升创作能力。2. 激情展示,激发诵读情感。

导言: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我们感受到,父爱如山,威严深沉;母爱似海,广博细腻。我们的情感随着文章而跌宕起伏。那么,就请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来倾吐自己的真情吧。

独立创作:

1. 创作关于母爱或父爱的诗歌。

2. 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

3. 选唱自己喜欢的关于母爱、父爱的歌曲,并写出序语和结语。

4. 给父母颁奖,并写出颁奖词。

5. 创编“亲子小品”。

6. 为自己设计一份向父母献孝心的行动方案。

交流展示:

由组长组织全体组员进行独立创作的评点,选出组内最佳作品,然后集中全组智慧,进行深加工并制定出本组的展示方案。

评价反馈:

板书设计3分,展示形式4分,时间掌控3分。教师和学生对各组的展示点评、打分,评选出最优展示组。

(作者系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校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