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淡化“文体”吗
(2020-05-13 22:46:46)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听《文体素养》有感悟
2014年8月泸州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暑期培训,可以说是给语文教师“专业补钙 ”的培训。在语文教学路上走上几年,认为可以把书教好的大有人在。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中有过争鸣:全国近半数以上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细细想来,这的确不是危言耸听!真正叩问自己,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体现?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体现……语文教学不是那样简单的事儿。
一、 语文文体缺失的病态
比如孔维波老师在《文体素养》专题讲座中谈到《苏州园林》放置在人教版教材中是怎么教学的?这文章一直放在说明文单元教学的。也就是将此文当作说明文来教学,应该是很多遵守教参的人常有做法。但是,这是说明文吗?
叶圣陶的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本是为一本画册写的序言,但编者将原文一头一尾掐掉,堂而皇之地摇身一变成了说明文。是不是将有序言痕迹的头尾去掉就可以改变整个文本的文体属性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文体作为一种语言规范,要求作者在动笔之初就要考虑语言的适体性问题,即语言合体。合体的语言绝不会因为去掉了头尾,文本中的语言就发生性质的改变。
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讲台上都可以滔滔不绝的,在这叩问的时刻陷入短暂的安静。应该是思考的安静,反思的安静,指向内心的不安静!指向内心语文专业素养的浅薄处!
孔老师说,所谓淡化文体,不是教学上的淡化,而是针对学生写作的时候“文体不限”,“文体不限”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等;同样可以用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方式表现。但是并不是写出四不像的文章来。
而平常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做到了文体特征的教学呢?往往以“类”的知识替代了文章文学的特质。
王荣生说:“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见不着像样的知识”。
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中文体学知识的匮乏,同时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以一般的文类知识代替具体的文体知识而没有属于具体文体方面知识的现状。既然缺失这些具体体式的知识,教师在面对具体体式的文本时,言说的必然是一些共有的套话。
二、语文文体常识普及
那么,我们有必要对“文体”常识做一下普及。以朱广贤的“两门八类多体”来说,比较符合当前我们对语文的常态认知。他把文章分为两门:实用文章门和文学作品门。
比如: 实用文章门下分为
记叙类
议论类
说明类
应用类
在文学作品门下分为:
小说类
文学作品门
散文类
戏曲类
当然每一具体的文章教学,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洞悉文体相关知识,这一点上来说,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要体现鲜明。而不能将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是简单的听说读写就完成了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文体素养的积淀。
三、反思语文教学,文体素养是根基。
由此看来 重视了文体素养的教学,就能教给学生写的能力,社会交流的能力。该用记叙时用记叙,该用说明的时候用说明。文体素养是语文教师必须的学识根基。
让我们在专业培训学习中提升语文教师素养,让我们更有底气站在讲台的高度之上。
小记所学,警醒自己,语文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成长路上,不仅仅是和风细雨,必须面对自己时时被解剖渺小的时刻。敢于直面自己的浅薄,归零心态,才有“新生”!
(来源:追梦教师袁建国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