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也要“反四风”
(2020-05-13 22:45:0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四风”。在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坚决的反对,为语文教学正本清源。
一、反对形式主义,让语文教学更务实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总是追求表面形式,阻碍了实际工作的开展。形式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肤浅的、非语文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行道树》一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师:“在你的身边,一定有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1:教师,甘为人梯举起别人留下自己;
生2:清洁工,早出晚归洁净城市脏了自己;
生3:农民工,背井离乡建设城市劳累无依;
……
而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行道树这一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你能发现他,并用100-200字的文字,把他的一个生活或工作细节描写出来吗?
(5分钟左右)生:冬晨。风寒,雾浓。长街寂寥,行人稀少。“沙沙、沙沙……”一个年约五十的老妇,挥舞着扫帚,默默的在打扫街道。“嗖……”一股寒风袭来,我不由得缩了缩脖子,抱紧了双肘。她略停滞了一下,把扫帚靠在肩上,腾出双手,在嘴边呵了一下热气,又埋头扫了起来。
前一个课例中,看似结合文本对行道树的形象描写,进行了相对应的拓展延伸,可是,这样空洞的口号式的泛泛而谈,更像是思想品德课上的政治教育,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练习、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而后一个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行道树形象有正确的理解,又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描写等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反对形式主义,就要摒弃那些偏离了语文特色的伪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真正的语文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中,学会文本阅读与感悟,增加语文能力与素养。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务实。
二、反对官僚主义,让语文教学更民主
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领导作风,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是对教材解读的模式化,对课堂生成的漠视。
我在指导一位老师对《皇帝的新装》进行磨课时,老师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文中的小男孩是勇敢的,他直言不讳的说出真话,和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皇帝、大臣、群众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你在游行的现场,你能像小男孩那样,说真话,做一个真诚的人吗?”
结果,很多学生都回答了不敢说出真相。也许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在场,讲课的老师有点紧张,他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回应和评价,而是按照他的教学设计开始小节,“同学们,我们都在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像文中的那个小孩子一样无私无畏,以实际行动和假、恶、丑作斗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
课后,我和他进行了沟通,他在又一次试讲时,做出了这样的处理:
师:同学们刚刚对文中的皇帝、大臣、百姓是怎么评价的啊?
生:虚伪、愚蠢、自私、自欺欺人等。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批判文中的人物,现在却和他们选择了同样的做法,为什么?
生1:不愿被别人说是“愚蠢的人”。
生2:不敢和那么多人的观点不同。
生3:害怕说真话被杀头。
师:原来,我们也和文中人物一样,有着人性的不足和弱点。细想一下,安徒生极写皇帝、大臣、百姓的丑,除了对他们的批判,有没有需要我们自我反省的?
生:安徒生所针对的还有芸芸众生和普遍人性,我们要同自我作斗争,克服人性的弱点,救赎自己的灵魂。
在课后的沟通中,我问这位老师:“当学生直言不敢说真话时,你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仅仅靠自己喊出的堂皇口号,真的能让刚刚还表示不敢说真话的学生起而斗争吗?”他坦诚的说,备课时看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主题的解读是:“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所以陷于教参解读的模式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以至于面对学生认知现状和课堂生成不能做出相应的应对。很多时候,我们(包括教参)对文本的解读过于成人化、阶级化、功利化,并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而第二次试讲时的调整,老师摆脱了官僚主义的作风,自己先形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结合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表现,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认知。
反对官僚主义,就要时时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情境,真正的把语文课堂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上,陪伴着学生一起探索未知获取新知。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民主。
三、反对享乐主义,让语文教学更细腻
享乐主义指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更不想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是由于教材研读不深入、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上的文本挖掘、语言品味过于肤浅。比如一节优质课大赛上的《安塞腰鼓》,执教者对文中排比修辞手法的品析是这样处理的:
师:文中激情四射、震撼人心的句子和段落数不胜数,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或段落?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生1:我喜欢的段落是第七段的第三句,它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提炼了一些舞者们的细节,比如说“飞扬的流苏”“蹦跳的脚步”,为整个画面添上了生动的一笔,排比修辞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师:嗯,有理有据,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
生1:排比句速度要快一些,表现出应有的激情。(生朗读后,掌声起)
师: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同学们的掌声就是证明。不过老师认为还有一点没有读到位,排比句读时的语气还要一句比一句强,向上楼一样,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
师:文中还有哪些与之类似的句子或段落?
生答9、10、17、18等。
师:同学们找出的句子、段落都运用或反复、或排比的修辞手法,大家一定记着,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力量。
我们再来看郑桂荣老师的《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生1: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板书:排比。)
师:怎样排比的?
生1: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1: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1: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师:让你们小组成员帮助你一下。(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生2:“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2: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同样是对排比修辞的赏析,优质课大赛上的执教者虽然用了品读法,但由于未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对不同语段的赏析基本上处于同一层面,即排比普遍意义上的作用,却未能品味出不同语句的独特之美。而郑桂荣老师的课,不仅引导学生分析了排比一般意义上的作用,还深入涉及到文句中每一个排比项及排列顺序的差异、同一本体的多角度修饰、喻体选取的不同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等等,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品味更细腻。
反对享乐主义,就要像郑桂荣老师对《安塞腰鼓》的处理那样,自己先深入研读文本,充分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细腻。
四、反对奢靡之风,让语文教学更简约
奢靡之风指讲排场,比阔气,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是多媒体手段的滥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想象力。在很多公开课、评优课上,老师们常常是声光电齐上,配乐朗读、图片出示、视频片段,不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心浮气躁,誓不罢休。
一次同课异构课堂大赛时,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动作优雅的打开多媒体课件,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片定格在大屏幕上。“同学们,看出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致吗?”“春天。”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接下来,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去感受一下《春》的美丽。”说着,老师点击鼠标,打出课题。
而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他在黑板上写下“春”这个字,问学生:“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温暖的、舒适的……”学生纷纷作答。老师又说:“谁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春天的某种事物?”“春天的风轻轻的、柔柔的”;“春天的花儿开的很灿烂”……“同学们的感受都很美好,那在文学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春天都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细细的品味吧!”
对比这两个课例,第一个教师的多媒体运用看似精彩,实则肤浅,ppt播放的图片固然漂亮,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第二位老师的导入看似老套,实则厚重,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本语言变成情感的盛宴、心灵的舞蹈,就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反对奢靡之风,就要像黄厚江先生说的那样,“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在静静的文本阅读中去联想、品味、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简约。
语文教学中的“四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为形式主义的存在,才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变异;官僚主义的盛行,才导致了享乐主义的滋生;享乐主义的蔓延,才导致了奢靡之风的兴起。总而言之,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只有坚决的反对这“四风”,语文教学才不被异化,才能真正做到务实、民主、细腻、简约。
(来源:追梦教师袁建国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ux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