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设计教研活动

(2020-05-06 17:07:00)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李玉平

一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最大的困惑是组织形式单一,活动总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无序的状态之中。如何加强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对于担负着区域教研重任的教研室是一个新的挑战。内蒙古乌海市海渤湾区教研室从多个角度巧妙设计活动,突出主题,各个击破,不求多求全,只求实求精,引导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新课改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到主动探究式学习。对于教师的学习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创新研究形式。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教师们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对此,我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采取了四个步骤:

1.制定自己的标准:教师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入课堂,不断思考自己心目中成功或失败的课堂教学特征,参照同伴的意见,制定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标准”。

2.学生访谈:通过学生调查或学生访谈,倾听学生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标准。

3.互相听课或研讨:关注同伴的改革,从同伴身上吸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继续改良自己的课堂。

4.总结归纳:经过一个时期的研究、反思、实践、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标准。如下图:

此时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标准,而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接受了新课程理论,并将理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比如,一所小学进行了“寻找名师的足迹”的活动策划:

活动一:通过调查访谈学生,全面了解名师的教学,并设计自己的改革计划,进入课堂实践。

活动二:走进名师的课堂,了解名师的教学,同时修改计划,继续课堂改革实践。

活动三:访谈名师,进一步了解名师成功的秘密,寻找差距,继续改革课堂教学。

活动四:请名师走进自己,会诊课堂,制定改革计划,继续课堂实践。

活动五:总结本次活动的心得与反思,总结改革的成败。

这类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主题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每一次活动之后都有“实践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进入课堂进行实践。它把学习、反思、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落实到了行动之中。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恰恰是教师们最关注、最需要的,所以这样的研究生成性、实践性都非常强。

向学生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革自然要关注学生体验,对学生的调查成为活动的重要方式。这是陈丽叶老师的一次学生访谈:“你们喜欢陈老师怎样给大家上课?”

李殊瑶:您老说我上课学习不主动,其实这不怪我!我们组经常是苏日娜一个人说了算。再加上您有时候板着脸说:“听我说!”您说,我不主动能怪我吗?

孟令辉:当您特别高兴时,我的心情也好,尤其听您说“太棒了”的时候。

刘蔚轩:我觉得我读课文不如郑璐读得好,所以她读了我就不想读了。可在学《尊严》这一课时,您说我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特别好,从那以后,我就敢展示自己了。

刘丽:本来汇报员汇报的是我们几个讨论出来的,可他却说是“我认为”,成了他个人的。

……

学生的意见成了教师改革的重要参照。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对话”成了课堂的一道风景。

教学设计比较

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我们把过去的优质课拿出来,用新的理念进行评价。

这是《田忌赛马》中分析“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的教学片断。前者是一位特级教师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设计,后者是新课改以后的一个设计,让教师通过对比,思考教学方式的变化。

特级教师的设计:

1.田忌赛马先败后胜,课文中用哪个词语概括了这两次比赛的结果。板书:转败为胜。

2.田忌怎么会转败为胜的,课文哪一节写了原因?(读第18节)板书:调换出场顺序。

3.原来的出场顺序是怎样的?(读第2节,分析其中哪句话点出了田忌失败的原因,联系课文说说“每个等级”指什么,调换以后的出场顺序又是怎样的。读13到16节。)

4.还是原来的马,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这个办法好不好?是谁想出来的?引出课文主要人物孙膑。

5.孙膑依据什么才想出这个办法来的?板书:快不了多少。

6.结语:调换出场顺序是转败为胜的好办法。孙膑想出这个办法是有依据的,那就是他看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他有了这个依据,才想出调换出场顺序的办法,使田忌转败为胜。

新课改后的一个设计:

师:读完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田忌转败为胜,那么其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与研究一下。

1.学生先自己寻找,在书上标记或总结。

2.同学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请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写到了黑板上)。

3.学生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大家评论。

教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与比较,思考其中的变化,体会新课程的变革。

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研究:多版本教材比较、新旧教案之比较、新旧教材比较、新旧教学论文、新旧教学常规、新旧作业设计、新旧试题等方面的比较等。通过对比,感觉变化,让教师自主地走进新课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