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
(2020-02-19 14:23:5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呢?
一、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对话的原始意义是交谈。但并非任何交谈都是对话。对话过程本质上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有了这种对话意识,即使言辞上再激烈,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辩,也是对话,而且还可能是更高级的对话;甚至,只要有了这种对话意识,人们相互之间默默无言的相对也是对话。正如人们所说的,没有对话意识的问答,就像一个只有骨肉而无灵魂的僵尸,绝非真正的对话。”
二、善于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对话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这话是谁对谁说的?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是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三、引导有创意的对话阅读。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就是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文本的其他含义;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等等。
1、走进课堂----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
品味语言,感悟形象。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解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教师要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的有色画面和清晰的形象了。
激情荡漾,个性飞扬。“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当我们的课堂上有了学生独特的智慧火花在闪现,课堂必然会激情荡漾。“对话”,则为这份荡漾的激情,飞扬的个性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2、投身实践----与生活“对话”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观察生活,积累“对话”。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生活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观察、感悟,必然会积淀“对话”的内容,课堂上也一定能听到更真实的声音。比如,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这一课时,一位老师提出“蜜蜂明明是在为人类酿蜜,可课文怎么说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呢?它到底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真积极地展开个性化阅读。
演绎生活,活用“对话”。既然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我们又怎能不让学生在演绎生活的过程中活用“对话”呢?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必然能帮助学生活用“对话”,“对话”又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释放出新的光芒。
对话,让语文教学充满了人文性;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对话,给予了语文教学一片灵性的天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这美妙的“对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