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2020-02-19 13:32:5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徐琥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正课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这些教师的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已经具备了朗读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时数有限,大多数课文篇幅又较长,因此就用不着在正课课堂上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只要训练好他们的略读、速读等能力就行了。更有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连学校安排给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早读课时间也经常用来进行课文讲解、题目分析等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校就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来朗读课文了。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口、眼、脑等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除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大家知道,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生僻的字要要求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查字、词典后把字音、释义写在课本相应位置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种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自觉而又非常细致的再现和再认识活动,这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不会再把这些字读错、写错、用错了。当然,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教师如能要求学生,除注意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外,还要注意体会课文中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语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句式的特点等,那学生朗读课文后的收获就会更大,对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会更牢固。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抒发感情、表达思想而写出来的。学生要领会每一篇课文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朗读课文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仔细“倾听”作者话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很多情况下都应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的分析就大多属于架空分析,学生表面上看是听懂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本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们对语句意思的领会能力,对语句中语病的辨析能力,对实词、虚词、熟语的使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不难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做法,表面上看是把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挤出来进行其他更有效、更需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但实际上是没有看到高中学生也还需要教师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更没有看到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所具有的一些突出作用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完全替代的,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因而是十分错误的。
所以,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都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即要充分利用早读课时间及正课课堂上的适当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不言而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并不是要一概排斥其他阅读方式的合理运用,也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从头至尾朗读完,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更是如此。至于哪篇课文需要全文朗读、哪篇课文只需要朗读局部内容、教学过程中朗读与其他阅读方式如何配合使用效果才最佳等等问题,则需要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任务、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来灵活加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