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也要“双向互动”
(2020-02-11 13:09:3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陆亚玲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读书感悟的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获取知识——这就是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是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现“不懂的东西”、提出“不懂的东西”、解释“不懂的东西”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也要“双向互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读书并思考。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弄清楚了作者是从“草原的天”、“草原的天底下”这两个大方面来描述草原的。在理解“天底下的草原”时,教者提问:“天底下辽阔无边的草原,为什么给人以‘并不茫茫’的感觉呢?”这一问,引发学生多方面进行思维活动,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再如教学《海底世界》,要求学生理解“景色奇异”的意思,教者提出了引发学生争议的问题:“海底有光吗?海底有声音吗y”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有光有声,一种是无光无声。教者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最后得到统一:海底是黑暗的,但有光点;海底是宁静的,但有微声。这一结论使学生认识到海底世界的景色的确是奇异的。“景色奇异”的理解过程,是学生经历了探索创新的过程,提问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还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发言的面不广,这是因为教者未能很好的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放宽提问的面。一般说来,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给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题目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这样使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能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差生,看到自己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会产生自信心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第二方面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要设法把学生带到那“惊奇”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善于发现问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回答老师提问,而不善于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懂得怎样提出来。因此,教师要设疑、激疑,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如学习《动物园的晚上》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非洲象为什么要站着睡觉?这样睡多危险,摔伤了怎么办?”这一问,引了很多同学的兴趣,纷纷议论开来。
在发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对那些胆小怕问的学生,教者不能责备,而应该鼓励和引导,要善于发现那些欲举又放的小手,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因为当学生初步发动起来以后,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出问题来,以表示他们肯动脑筋学习。这时,教者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耐心,切不可因为某些提问是明知故问或是钻牛角尖,怕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就动摇了自己让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反而更应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提问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阅读的方法。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写船上共61人,由于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井然有序地组织抢险营救,除船长以外的60人全部脱险,而船长却牺牲了。难道船长自救的时间一点也没有?恰好这么巧吗?”对于这一问题,教者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动脑,勤于钻研,提的问题有价值。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说:“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一心想的是他人,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给忘了。”有的说:“船长把生的希望都让给了乘客和其他同志,最后自救的确来不及了。”还有的说:“船长也许有时间自救,但是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一心与船共存亡。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不也是这样的吗?”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船长哈尔威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和清晰。
课堂提问的结果,总是通过争议得到统一的。但有时候,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有的不必当堂课解决,教者就应允许存疑。如学习《第一朵杏花》一文时,学生提出:“竺可桢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观察‘杏花’去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呢?我们去观察‘荷花’、‘梅花’能不能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对这些问题,可以把疑问暂时保留下来,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去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以便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