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自主学习的几个思考

(2020-01-23 22:13:04)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苑捷

接连接触了“中国好课堂”的3节汇报课,其中前两节是关于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最后一节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课。自主学习成为了做课教师刻意打造的亮点。

自主学习,意在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着眼于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点良好、教学理念先进,然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态度消极、检测效果可怜,听课教师无不大失所望叫苦不止,称做课教师教学调控能力不高者有之称学生学习合作懈怠者有之称师生紧张难以默契者亦有之。

预料之外、情理之外,果真如此吗?搜索残缺的记忆,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自主学习必须“阈于教材”吗?凸透镜对平行光线的汇聚凹透镜对于平行光线的发散、相机投影于透镜的有效利用、方程的建立模型概念辨析,无一例外,教材拿来、教辅资料取来,按部就班如此如此顺理成章好像这就是成熟完美的自主学习了!自主学习,重在凭借学生自己的经验才智达成对新经验的感知接纳,独立研究教材中的问题提示属于自学、用崭新角度独立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新意属于自学、独立操作在动手获得新的感知也是自学、回眸学习过程独立思考一得一失还是自学,一味“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委实使得自主学习狭隘不堪了。透镜的认识,大型光学演示仪器就在教室前方;透镜应用,课桌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透镜模型;方程概念,来源于生活中的未知元素等量关系比比皆是,遗憾的是,做课教师却没有注意还得学生们在墨色字迹中艰难枯燥地爬行...

自主学习可以“顺手拈来”吗?出示学习目标1.2.3,出示自学要求时间多长范围怎样任务分工,一声令下,轰轰烈烈的自学当即开始。生活中的透镜,要求用12分钟梳理教材中相机、投影等光学仪器的常识,学生们有的无所适从的东翻翻西看看有的则将教材中的文字抄了个底掉还有的无聊的摆弄着身边的透镜,没有目的没有主次;透镜的认识,要求学生沿着1---5几个层次独立学习透镜对于光线的影响,努力的学生们机械地重复着“过光心的光线如何如何、主光轴的光线怎样怎样、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的特征”头头是道要言不烦,一旦付诸应用,张冠李戴或干脆不知所以状况惨不忍睹;方程概念,内容本已在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订正答案而已,重要的在于发现问题的共性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透过热烈地讨论搞不懂题意的学生比比皆是不能发现复杂问题的等量关系的学生大有人在,学生你说一句我讲一句原地徘徊学习没有丝毫进展。规定时间远远过后,自主学习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遗憾、失利的确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学生并非自动化仪器,一经开机一经设定程序即刻走来,自主学习需要指导他们怎样阅读素材、怎样标记重点难点疑虑点、怎样寻找材料和旧有经验的联系,所有一切都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不顾规律试图一蹴而就显然有些可笑。

自主学习下的教师做什么?三位教师把教学指导、积极评价发挥到了极致。穿梭于小组之间,发现问题收集问题,指导学生间相互请教相互研讨“把问题消灭在小组内部萌芽状态”的愿望迫切而强烈。“谁能总结一下透镜中三条重要光线的特征?”问题提出,学生面面相觑,某女生若有所思,教师似乎抓住了“救命稻草”,“你是否想展示一下,害怕表达不准确,没关系,大家鼓励一下...,掌声雷动,那个女生却根本没有发出一个音符,评价有用但不万能,学生有潜力但并非依靠“褒奖”就能“超凡脱俗横空出世的”。三条光线,哪三条,何为特征?问题貌似设置开放,学生却成为了“空对空”,再热情的“你能行”也会显得有气无力。自主学习,教师要做好问题创设的硬功夫,没有精准、经典、精彩的问题,自学只能沦为泡影。五六个问题,各具特色,情形不同等量不同方程形式也不同,成功解决课前自学遗留问题(列方程),教师迫不及待,“大家发现这些方程的特点了吗...”搞不清这些方程是否包含xx+5=15025/x-3=25/x+1,“一个未知数...”学生们阅读书本概念异口同声,为什么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要掺杂些“另类”教师没有在意,不同类的方程丝毫没影响“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阅读学生没有在意,分门别类挖掘共同属性,好端端的“概念辨析机会”白白地丧失了。无论传统教学还是某某模式,挖掘教材始终应该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功课,满足于形式的花拳绣腿注定会借课改之名将课堂教学装饰得不伦不类。

南京师大章飞先生整理了全国著名学校优秀教师优质教学的近百篇学案设计,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把握学科特点、掌控教学流程、帮助得当才是优秀学案的共性。学案的立足点是实现推进自主学习,因此,章飞先生的观点值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学实验者的警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