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251”教学模式
(2020-01-09 22:36:22)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德州三中在“目标导学,质疑探究,当堂反馈”的基础上,在第二代课改的理念的指导下,总结提炼出了“2251”教学模式。“2”指的是课堂上遵循的两个教学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 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两种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5” 指的是课堂教学一般性模式流程的五个环节:明确学习目标、独学质疑、互助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评。“1” 指的是每节课后的一个课后反思。
(一)先学后教。先学后教,即在课堂上教师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暴露问题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探讨,进行练习并完成检测等。由于学生学在先,学后发现问题,感到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带着目标,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其求知内驱力增强。有时甚至无须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在潜能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的中心任务落在“学” 层面上,而不是“教” 的上面,我们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读、自查,自练、自评”的过程中暴露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要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应该先让会讲的学生讲,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教师讲一句,学生跟一句,教师讲一遍,学生重复一遍”。要紧缩教师讲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课堂作业。当然“先学”与“后教”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辨证统一的整体。“先学”中可以适当的提问、点拨、启发、诱导;“后教”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句话,先学后教,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开动脑筋,教会学生实际运用。
(二)以学定教。
二、 两种学习形式
自主(独学),互助(对学、群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上课开始,用约一分钟的时间出示学习目标,可口述,可板书也可用对媒体展示。教师口述 时,语速要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到耳朵里,也可让学生默读,或由一名学生大声读,让其他学生注意听。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注意语言准确、精炼,根据课标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等三维目标。
(二)独学质疑。出示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迅速进入独学,也就是自主学习阶段,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对上节课的有关知识进行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检查重点关注学困生,检查内容和检查评价方式要依据具体学生情况,增强针对性。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复习旧知,而在于对学生的点燃、唤醒、激励。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三)互助探究。在该环节中,包括对学与群学。“对学”指两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进行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群学探究也是学习成果生成的过程。
( 四)展示提升。展示包括 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2、对学生的要求。
(1)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3、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甚至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点拨切忌教师不根据学情的讲解。
(3)即时性评价。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地开展即时性评价,三言两语,一语中的。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4)预设重要性。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唯有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生成。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预设外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运用教学机智,依靠学生自动自发的力量,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总之,要尽可能使生成不脱离目标,不偏离主题。
(五)达标测评。
1、对学生的要求。
(1)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框架建构),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系统,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落实重难点、疑点。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完成达标检测题。达标检测可通过口答,可用笔答;组长批阅或老师批阅,但一定要把没达标的学生或问题暴露出来,以作为课下日日清的对象与依据。
(4)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中设计的测试题组织达标验收。在达标测评的题目设计上要体现“尊重差异,分层达标”的原则,设计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教师检查、小组间互查、小组内小组长检查、对子互查、组员自查等。最终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潜能生的目的。这也是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四、课后一个教学反思
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坚持写课后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反思应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4)思改。“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不妨写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