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2020-01-09 22:37:0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学生的重要能力,也是考试必考内容,能否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败。为此,我将平时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整理如下:

一、分析文段中词语、句子作用

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一般来说句子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总结全文,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升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用铅笔划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划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二、抓住文章的思路变化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中心意思”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能力。在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中,对“理清文章思路”的考查,常有以下情形: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找出文章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弄清人物的情感变化,概括某一内容要点等。在科技作品阅读中,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概括相关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是非常常见的考查形式。在议论文阅读中,表现在对“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考查上。“归纳内容要点”,从这一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几乎是各省必考内容,但因阅读材料的不同,考查的角度各异,常见的有: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部分段落的内容要点;概括故事内容;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情变化;概括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在科技作品中,对某一事物性质、特点的概括或对文章传递给人们的关键信息的概括;在议论文中,对作者所持观点的原因进行分析概括。对“理解中心意思“这一能力的考查,考点常有: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对作者情感态度的认识;科技作品中,涉及到对作品介绍的某种现象,某个道理等的理解;议论文中,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材料论证中心论点的等等。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两部分组成(此格式适用于文章主旨或者主题的概括)。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或者由文中来寻找答案,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短文选材的妙处

从选材组材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正反映衬(对比对照)、摇曳多姿,形散神聚、巧设线索、明暗交织,选材典型、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等。

联系平时自己写作文,可以知道选材很重要,材料本身不生动、不鲜活,没有写的价值或独特的视角,很难把文章写生动。只会用叙述语言,叙述人物的言行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会描写,即不会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新巧恰当的修辞方法描摹事物;叙述语言可以把人物事情场景说清楚,但不容易写生动。可以多积累词汇,每天翻翻成语词典,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注意搜集,背诵一些经典的片段或篇章,作文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自己的积累付诸实践,持之以恒,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生活学习中那些打动你、震撼你、冲击你的经历非常重要,它会使你产生独到丰富的情感体验,把握住这些感觉,你的作文就会有真情实感,回答阅读题才会得心应手。

四、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山西省侯马市第二中学校  张英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