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0-01-05 21:40:07)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新敏
一、感悟的对象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感悟式教学”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为前提,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解破疑惑为关键,以获得顿悟为目的。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其终身发展,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全新教学模式,一种优化高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
尽管选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但我们在教学中选取的感悟点则有其标准:即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抓住这四点进行感悟,我们就可以学有所获,从不同的侧面真正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进而张扬阅读者个性,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一,感悟重点
感悟需要优化教学环节,突出重点。这就要精选教学内容,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譬如,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博大精深的文章,有很多东西可讲,但教学时间有限,一两节课的教学难以穷尽所有精华。于是,在反复钻研教材后,我决定以探究祥林嫂悲剧原因,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创作意图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梳理情节后,我请他们找出文章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句段,先从表象上了解祥林嫂是如何一步一步沦落的,初步了解她的悲剧人生。然后问“什么是悲剧?”学生回答后,我板书鲁迅关于悲剧的名言“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接着问学生,祥林嫂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情节,概括出祥林嫂善良、安分耐劳、倔强抗争等美德。接着我追问,“是谁把这个好女人毁灭的?她婆婆?鲁四老爷?柳妈?鲁镇其他人?我?”,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阐述自己观点,明确了祥林嫂其实是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那个冷漠的社会以及有意无意的愚民们给杀害的。最后追问,鲁四老爷们在现实生活中消逝了吗?祥林嫂的悲剧绝迹了吗?作者把这个悲剧过程展示给人看的目的何在?教材编写者为什么在当今还要将上个世纪初的文章选入课文?就这样,通过一个主问题,通过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地追问,学生最终悟出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创作意图——改造国民性,也悟出了教材编写者在新世纪仍然编选鲁迅文章的良苦用心。
感悟重点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切实把握文章主旨,优化教学环节,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
其次,感悟难点
阅读中的难点,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思想认识,是文中的情趣或“理趣”。学生们限于知识、阅历,理解不准或理解不透。要突破这种文本解读中的难点,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借鉴知人论世的做法,在作者身世背景和文本中的重要信息综合分析基础上获得顿悟。比如,《兰亭集序》描述兰亭雅集的盛况,前一部分叙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辞优美,内容单纯,学生容易理解。后一部分侧重议论与抒情,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话题转为对生与死的认识,认为“一生死为妄作,齐彭殇为虚诞”,情感基调侧重于悲伤惆怅。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如何理解全文乐中生痛又由痛而悲的情感,成为深度解读的难点。要想突破此难点,一是论世,让学生了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一死生”的时代风流;二是知人,让学生了解作者虽也善清谈,却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直面生死,标志着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三是分析文中“乐”与“悲”之联系,如乐时令、乐群贤、乐山水、乐酒诗;悲兴尽悲来而良辰不再,悲追求欢乐而转瞬厌倦,悲新旧易变而生命渺小。教师通过引进背景资料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从而让学生明白文章叙“乐”而张扬生命意趣和自由个性,叹“悲”进而追寻人生命运和宇宙天道。叙“乐”是尽情尽兴讴歌生之欢快,叹“悲”是庄重严肃地阐发生之意义。一乐一悲,亦乐亦悲,相得益彰而各尽其妙。在破解该难点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中国文人对生命终极价值求索的顿悟。
感悟难点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方能引导学生寻幽探胜,有所发现,并在鉴赏过程中享受探究的快乐。
其三,感悟疑点
读书一深入,就会产生许多疑点,这时学生正处在有所发现的关键时刻。一旦突破这一疑点,往往会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笔者曾参加一次考评课,课题是《边城》,而上课班级是一个文科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一位执教者在引导学生鉴赏选文结构、人物形象、风俗描写后,给五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前几个学生的问题显然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很轻松地解决了。最后一个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课文开头说“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中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其二是,选文中翠翠不止一次地想到爷爷死了,这样写有什么言外之意?听到这样的问题,听课老师不由暗暗叫绝,这两个问题切中了小说深层意蕴。前一个问题关乎作者写作初衷,“边城”远离“中国其他地方”,是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中挣扎”的情形也很快会波及到边城,因此《边城》实际上是一曲封闭而美好的农耕社会的挽歌。后一个问题则与文章情节有关,起着暗示情节发展和结尾的作用,小说中宿命的阴影贯穿始终。但很可惜,执教者可能备课不深入,自己也不清楚,于是以时间不够为由敷衍过去。一个突破难点的契机,一个师生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的机遇和他擦肩而过了。学生没有能解决疑惑,教师也没能提升自我,文本解读浅尝辄止。非常可惜。
感悟疑点需要教师敏锐的思考力,有开阔的眼界,有探索问题的兴趣,方能引导学生破解难点。当然更多的时候需要于无疑处生疑。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质疑意识,哪怕前人对某个问题早有定论,我们也不妨斟酌一番。也许,就在我们有意无意的咂摸中,就能咂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
其四,感悟美点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它们或富有情趣,是作者美好感情的真实流露;或富有理趣,给人以理性的启迪;或写景状物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悟这些,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悟出为人为文的道理。
我偏爱《项脊轩志》这篇写凡人小事的美文,朴素的文字背后贮满深情,非咀嚼不能悟其妙,故教学时必须设身处地感悟美点。文中回忆先母与先大母的细节感人至深,我常常和学生们一起咀嚼。我特别喜欢文中先大母看望“我”的场面:那语气亲切诙谐的语言流露的对孙儿的疼爱与关心,那轻轻的关门和“持一象笏至”的动作,那几句喃喃自语,那对孙子的赞许和期望,是多么深沉啊!这些动作和日常语言具有形象鲜明,个性特征突出,读来如在眼前,感人至深,能唤起我们淡忘在内心深处的相似情感。仔细品味,文字的背后,还隐含着流年逝水、怀才不遇的歉疚和沉痛,更让人低回不已。
而读苏轼的《赤壁赋》,既陶醉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优美风光,又能品出苏子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读庄子的《逍遥游》,既为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和气势而感染,也会因此反思个体之人汲汲于名利的狭隘与可笑;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不仅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而陶醉,更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而感染。……感悟美点,就是进行足不出户的旅行,就是让美的泉水沐浴身心,就是在享受一道道精美的精神小吃或者是满汉全席的精神盛宴,就是穿越时空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
感悟美点需要师生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丰富的感情,有情趣,才能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二、感悟的途径
感悟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生,感悟式教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感悟中习得。
1.通过诵读感悟文本意味
古诗文鉴赏离不开诵读。学习古文,首先要过语言关,这就需要反复朗读。举凡字音、句读、语气、感情都须通过朗读掌握。前年学校上公开课,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我先布置学生早读时结合注释结合预习提纲读通原文,上课时用大屏幕投影略去标点后的原文,再让学生读,及时点评并予以点拨。这种方法有效地检查了学生文本预习效果,促进了学生把握句读的能力,也为深入解读文意扫清了障碍。学习《陈情表》时,我干脆让学生读几遍就尝试背诵,学生背不下来时偷着看课本,然后再读时就会更加用心,既提高了背诵效率,又在背诵中把握了文章思路,理解了作者感情起伏。
《滕王阁序》属于那种文辞华美、内容简单但情感复杂的文章。掌握文辞难度很大,因此不能把文章“掰碎了”分析。于漪老师说,七宝楼台,拆下来就成了碎片。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把握文章精髓,我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读第一遍后,学生们只觉得文章写出了优美的风光,文辞优美,琅琅上口,真可谓“余香满口,词句警人”。读第二遍后,学生们感到了作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掩饰不住的怀才不遇。读第三遍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无奈与不甘沉沦的倔强交织的复杂情感。懂得了文章的深刻涵义,也能够背诵其中的精彩段落。整体把握,名著真正化为学生的营养。
鉴赏戏剧语言离不开品读。话剧主要靠台词,分角色读台词有助于把握人物内心,便于学生进入剧本创设的情境。越是简短的台词,越是要反复揣摩人物心理,读出应有的语气、语调,让人能感受到内心感情的起伏。如《雷雨》中周朴园从怀疑鲁侍萍到相认前后,一连10次用了“哦”这个语气词,传神地表现了周朴园从惊讶、怀想、好奇、苦痛、紧张、吃惊、释然、再次吃惊、难以置信到不得不信的复杂心理。读准了这10个不同语气的“哦”,学生自然能够把握周朴园此时的心路历程,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抒情味浓重的散文离不开诵读。教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基本上以诵读为主。有学生自主读,教师示范读,跟着录音读,齐读9-14段,……一边读,一边评,一边读,一边谈感受。在这激情洋溢的诵读中,学生自然领悟了蕴涵在文中的感情,自然理解了马丁﹒路德﹒金的伟大,自然理解了作为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却被美国政府和人民纪念,自然理解了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更需要诵读,兹不赘述。
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情感,使之积聚、发酵,教师此时适当点拨便能使学生将文本的意思与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产生自己独到的理解。尽管我普通话不好,但我喜欢朗读,喜欢在朗读中融入我的理解,注入自己的感情。两年下来,我的学生因了我的喜欢朗读,养成了读书投入的习惯,哪怕有很多人听课。
2.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文本隐含细节
经典课文,往往文字简约意蕴深厚,仅凭浅表性的阅读无法理解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形象与情感。学生们对形象的认识肤浅零碎,达不到深度解读的效果,要突破这一难点,可以从细节入手,借助联想与想象,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中把握形象与情感。
例如《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这段文字用语平淡,却深情有致,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但学生对文中表达的情感总是缺少切身体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从余问古事”和“凭几学书”这两个细节入手,展开联想与想象,想象人物的衣着打扮与举止动作、欣赏的眼光和困惑的神情,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语气以及内心那种娇嗔与甜蜜,等等。将文字背后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归有光记忆中温馨浪漫和现实中萧条冷落,悟出归有光平淡文字背后掩藏着的悲情。
再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西秋风,洞庭波木叶下。”学生能感受这四句写得好,但文句高度浓缩,他们很难把握这场景的意味。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想象,还原诗歌压缩的情景,启发学生以散文化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以感悟情景交融的妙处。借用谢冕先生话,此谓之“泡”。
3.通过品味语言感悟言外之意
经典诗文,内容博大精深,非咀嚼不能得其味。
鲁迅的《祝福》博大精深,有的句子乍一看很平常,但再三品味,会有更深体会。陈日亮老师对下面几句作了评点: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在,也就有这么大了……”“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为什么说“我们的阿毛”而不是“我”呢?祥林嫂口中的“我们”就是指的她丈夫、儿子和她自己。丈夫已经死了,“我们”就只剩下她和阿毛,现在阿毛被狼吃了,表面上是“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但实际上已经“没有‘我们’了”!这看似寻常的话里,传达的是失去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的无比孤独与悲苦。而鲁镇的男男女女,集体无意识地把不幸的祥林嫂看做“你们”,而以咀嚼鉴赏“你们”的不幸为乐,在麻木中体验着自我满足。这是多么令人感慨的悲哀啊!
《祝福》乃至鲁迅小说、杂文中这样含义隽永的词句不胜枚举,经典文章中这样的句子也比比皆是。而学习语文,从本质上说来就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如果我们教师能时常这样咀嚼文字,并引导学生品味文字,不但能加深对文本理解,更能悟出文字运用之妙,提升我们审美能力。
4.借助知人论世感悟文本深意
对于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典,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境遇,运用知人论世法能解得更加透彻。
知人论世是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一种解读方法,后成为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传统方法,即在欣赏古人的诗歌散文时,也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心灵相通。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穿越时空阻隔,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独特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不少老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往往存在误区。他们或满足于仅仅依据时代背景给作者、作品贴标签,或机械套用作家流派给作品定性,或将相关资料糅合在一起,人云亦云。这种做法,如徐江副教授所说,是一种“坚硬的”、传统的、糟糕的解读方法。这种做法,缺少的是对材料的搜集、占有、筛选、分析,缺少的是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的知人论世不是实事求是的解读,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有可能误导学生。
2010年四月,应安庆市教研室指派,我在石化一中上了一节展示课。篇目为苏轼《定风波》。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尝试运用“在思辨中知人论世”方法来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鉴于此,这节课我组织了三个活动。首先从《定风波》入手,引导学生诵读诗词,品味语言,真正读懂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就避免了先入为主贴标签式的僵硬的评价。在理解词作感情基调之后,激发学生于无疑处质疑。通过对“吟啸风雨”这一似乎反常的行为,把握了词人内心深处的郁闷以及率性而为的性格。
第二个活动是引进了对苏轼《西江月》和《浣溪沙》这两首词的比较鉴赏。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运用从鉴赏《定风波》中学到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又能从一个更大的时段内了解黄州几年作者创作概况,使学生初步把握苏轼黄州诗文乃至后期诗文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将知人论世推进一步。
第三个活动是从林语堂的《苏东波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词鉴赏辞典》中选取了一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苏轼这三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性格,即把其词其人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去观照去把握,了解作品喜怒哀乐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经过分析思辨,学生能较深刻全面地理解作品、作者,并初步理解了知人论世法的应用。
这种“在思辨中知人论世”法,我经常在鉴赏古诗词以及富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散文中使用,课堂容量大,学生感悟的东西也多。
5.借鉴文本结构感悟作文构思
毋庸讳言,现行教材中写作部分有严重缺憾,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有步骤的教程,议论文写作更是缺乏有效指导。故利用现行教材为写作示例就成为必须。教材中有些名家名篇,构思精巧,堪为写作模板。议论文方面,如《游褒禅山记》叙议结合、借事明理的构思,《劝学》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的方法,《六国论》借古讽今的构思与开宗明义、层层深入的结构,《师说》典范的论述架构、缜密的句间联系,《伶官传序》运用论据的繁简之妙,钱钟书《谈中国诗》的比较立场、深入浅出的分析,均可以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提供借鉴。记叙文方面,《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项脊轩志》传神的细节、绘形绘神的技法,《囚绿记》的象征手法以及一线串珠式结构……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揣摩这些经典名篇的结构,从模仿到创造,何愁写不出结构严谨、论据繁简得宜、气势充沛的议论文,何愁写不出血肉饱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或散文!
6.通过语文活动感悟文化的多元性
这里说的语文活动是带有研究性质的语文学习途径。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中国民俗文化》等,必修课本中“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仅靠课堂阅读是无法开展的,主要靠课外活动才能有所习得、感悟。如必修1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等,都需要语文活动来落实知识。在学习必修4的“影视文化”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联系自己观看感受,分析国产动画片与日本、欧美动画片的短长,同一剧目电影和电视的短长,国产贺岁片与美国大片的短长。然后写成小论文,在班上交流,并通过校刊《浪花》《三人行》在同年级交流。虽然他们囿于见识短浅,分析稚嫩,但借此整合了零散的影视文化知识,获益匪浅。高一年级,我校各班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语文组和校团委每年合作举行全校性的演讲比赛,择其精品结集出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2009年,我带一个班高一。寒假期间,我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走访亲戚,了解自家的姓氏由来和家族名人,尽管花费时不少,但学生对探索家族源流兴致勃勃,写了许多有收藏价值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他们接触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地方文化,初步尝试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真正认识到语文是有用的,更重要的是借活动感受“大语文观”,让语文学习真正与生活相通。
感悟式教学只是一种语文学习模式,但它为成功或高效课堂提供了诸多可能。而要将这“可能”变成现实,则需要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炽热情怀,对学生的了解呵护尊重,需要教师有博览群书的爱好,关心时事、思考问题的习惯,寻幽探胜的好奇心,循循善诱的耐心,这样,师生才能时时品尝到顿悟的欣喜,享受成功的快乐。
(来源:人教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