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问遭遇“卡壳”
(2020-01-01 22:15:0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兴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设的插曲,如“学生卡壳”、“教师卡壳”等现象。学生答问“卡壳”时,教师如果采取简单的方法,当即让“卡壳”的学生坐下,换一个学生再答;或是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都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前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后者则让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卡壳”的出现,从教师方面讲,可能是问题设计不当;从学生方面看,可能是知识欠缺或思维方法不对。“卡壳”行为正暴露了教学双方的矛盾。教师如果能及时正确地作出判断并加以调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课堂上,当提问遭遇“卡壳”,教师应该摆正心态,鼓励自己、鼓励学生,冷静处理,才能解决课堂中出现意外“生成”。
一、点拨关键 教给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答不到点上或答非所问。往往是思路遇阻或偏离,这时应当在关键或易被忽视的地方加以点拨,以排除障碍,使思路畅通。学生在理解词语时“卡壳”,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原句中去理解;理解句子时“卡壳”,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找答案;表达中心思想时“卡壳”,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教师应将寻求答案的方法教给学生,才会避免提问时遭遇“卡壳”“冷场”的现象。
二、热情鼓励 培养信心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一言不发,原因就在于害怕。当提问到这类的学生时,他们心理一紧张,就更容易“卡壳”。这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甚至批评训斥的态度,尤其对差生及胆小怕羞的学生,更不应挫伤他们的自尊心。首先应该给予鼓励,帮其建立自信,然后积极引导,协助其大胆地把要表达的东西清楚地说给同学听。相信只要一次成功,这类在课堂上“卡壳”现象发生的机率就会降低很多。
有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让学生用“尾巴”说一句话,一个学生站起来,想了一会才憋得满脸通红地说:“人是有尾巴的。”话音未落,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起来。这位老师十分亲切对这个学生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句子从语法上讲没问题,但从科学性上讲,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有点不够妥当。你好好想一想,再用尾巴说一句话,不要紧张。”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这个学生造了一个正确的句子。
事实证明,教师如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从学生回答中找出哪怕是极微小的正确部分加以鼓励,他们那微弱的瞬息即逝的求知火苗就有可能熊熊燃烧起来。
三、提供情境 引导体验
课堂上提问学生时遭遇“卡壳”,还有可能是因为问题来得过于突然,学生的脑筋一下子转不过来。这时,教师如能提供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体验,他们的思路便能畅通起来。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老师问:“这时为什么用‘敢’字呢?”学生一时答不出来。于是老师又问:“你平时擦火柴有没有考虑再三呢?”学生答:“没有,要擦就擦,一根火柴有什么了不起。”“那这个小女孩敢抽出一根来吗?”学生思考一番说:“不敢,因为她靠卖火柴为生。”“因为她怕被父亲打。”老师加以肯定并接着问:“那为什么要用‘敢’字呢?”学生答:“因为实在太冷了,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这‘敢’字表明了小女孩激烈的思想斗争,使我们更了解她当时的悲惨处境,从心底同情她。”由于创设了类似擦火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擦火柴时的心态,在对比中理解了小女孩的处境,思路自然而然的畅通开来。
四、将错就错 以曲求直
当学生理解错误或思维偏离方向时也会出现“卡壳”。教师这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答案得出明显错误的结论,从而让学生发觉错误,重新寻求答案。有位老师教《江上渔者》这首诗中的“但爱鲈鱼美”这句诗时,问学生“但”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但是’的意思。”老师将错就错,将诗句解释为:“在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但是喜欢鲈鱼的鲜美。”并加重了“但是”二字的读音,学生听起来感觉特别别扭,就知道不能用“但是”来解释。这时教师让他们查字典,找出“但”的所有意思,再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解释。学生最后就记住了这里的“但”是指“只,只是”的意思。这种教法,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效果是平直的提问和生硬灌输不可企及的。
五、促进析辩 发展思维
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答问中有时会众说纷纷,意见不一。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进行思考哪个答案才是对的,为什么对。如一幅图上画着三个少先队员在校园里打扫卫生,老师指着图上的三个人问:“他们在干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在大扫除。”有的学生说:“他们在劳动。”有的学生说:“在打扫包干区。”……对这么多不同答案,那位老师没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各种答案都写上黑板上,让同学们自己分析争辨。通过比较,他们认识到“劳动”包括很多项目,用在这里嫌大了;“大扫除”要有很多人参加,用在这里不确切了,还是用“打扫包干区”最合适。
如果我们提问时遭遇“卡壳”, 一定要把心态放平和些,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从而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案。请记住:不让学生说很容易,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往往随之停止了;老师包办代替看起来省时省事,但不让学生经历思考历程,他们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学生答问 “卡壳”了,老师都应尽力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思维的风帆不断送去阵阵清风,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更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