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课堂提问,提高生物课堂实效
(2019-12-30 17:31:4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苏瑞婷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师生对话和展开讨论的重要手段。提问得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推进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在信息反馈中成功地构建新知;提问不当,不仅无益于教学,而且可能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合理设计问题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因素。下面就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点滴尝试:
1 针对性提问——明确目标
教师在课前就应精心设计好提问的内容和形式,问题的设计注意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来问。系列问题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尽量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只有作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原尿是怎样形成的?人在一昼夜里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L,而排出的尿液却只有1.5L,那剩下的148.5L到哪里去了呢?尿的形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却是间歇的,为什么?通过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就能自然地导入到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和“膀胱的贮尿作用”等的学习中。又如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一节中,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难点,又是学生的疑点,为此我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问题:心脏分为几个腔?心壁最厚的是哪个腔?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什么?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在哪里?这两种循环各自在哪里发生了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这两条循环途径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又在何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这样的提问,既让学生明确了重点、难点,又解决了疑点,真正发挥了提问的功效。
2 趣味性提问——推动学习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例如: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分清果皮、种皮、胚之间的关系,我先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躺着个白胖子”引入,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从生物学角度看分别指的是果实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又是怎样发育来的?同时,我还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实地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在讲《遗传和变异》时,我针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谚语,提出问题: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谚语说明了哪些生物学现象?在《植物的吸收作用》教学中,我先引用农谚提问:“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有无科学道理?这样的趣味性处理,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使知识的掌握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乐学。
3 启发性提问——发展思维
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可设置启发性的提问引发学生的联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时,我这样创设情境引入:用等量的清水和盐水分别浸泡等大的萝卜条,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萝卜条的硬度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糖拌番茄时,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为什么?讲《蒸腾作用》时提出: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有道是“水往低处流”,但在植物体内,为什么反而是“水往高处流”呢?新颖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因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讲《尿的形成》时,我通过表格比较尿液和原尿成分的区别后问:为什么尿液中的尿素含量比原尿中高许多倍?我们正常人的尿液里有没有葡萄糖?那么这些葡萄糖哪里去了呢?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4 梯度性提问——构建知识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有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应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就像攀登台阶一样,频频升高,这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积极主动地探求构建知识。例如:在讲《人体的呼吸》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在人多又不通风的场所如电影院、车厢、超市内我们常常会感到胸闷、气喘、头昏,这是为什么呢?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在哪里产生的?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怎样排出体外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我们该怎样保持呼吸的通畅?这几个问题由生活现象入手,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积极性。在讲《生态系统》时,围绕教材中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图中有几种成分?“草→兔→狐”是不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食物链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你最多能找到几条食物链?哪条食物链最短?哪条食物链最长?蜘蛛、青蛙、食虫鸟是什么关系?该系统还缺少何种成分?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的真谛。
5 开放性提问——拓宽视野
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是联系实际强,提问的时候做到开放性,能够给学生足够展示个性的空间。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既可以拓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猜想、解释或回答。例如:在讲《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时,提问:有人说“汗液和尿液是一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你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会污染环境?面对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你认为应当怎样做?等等。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又能从学生的回答、提问中了解学生,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在学习《环境污染》时,可以提问:家乡的母亲河一段时间以来,水体发黑,藻类大量繁殖,鱼虾死亡,水面发出难闻的臭味,请同学们为我们的母亲河设计几种治理水污染的方案。在回答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可能有些观点不够正确和完善,但是同学们充分参与,就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生物教学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恰当的问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应把握时机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理顺思路,活跃课堂氛围,控制教学节奏,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建构,多维地思考,自由地表达,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